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从班主任工作谈校园暴力与欺凌的预防

时间:2024-05-05

钟俊娟

如何更好地防治或杜绝校园暴力欺凌现象,对学校德育工作者而言,特别对于班主任而言,任重而道远。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耳闻一些有品行障碍或人格障碍的学生,冲动、不顾后果地做出违法事情。除了少数客观原因以外,更多的还在于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够重视。因此,作为一线的班主任必须清楚认识校园暴力与欺凌的界定和危害性,以确保能及时甄别出校园暴力与欺凌的行为,并及时制止。

一、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与内容

世界卫生组织(WHO)把人的健康定义为:“不但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心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也就是说,健康只讲生理卫生是不够的,对学生还必须注意心理卫生。心理健康的标尺之一是要有正常的交往能力,能接受他人,并与周围人友好相处,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由此可见,一个心理健康的学生能与其他同学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换言之,校园暴力或欺凌的施暴者或受害者的心理状态出现了问题。这也给广大教育工作者敲醒了警钟——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引导学生保持与他人良好的人际关系的重任刻不容缓。

二、知道校园暴力与欺凌的概念并理解其危害性

1. 校园暴力的界定

“校园暴力”是近几年越受关注的一个新概念,暴力是指以语言或明显的肢体动作侵犯他人,使对方感受到威胁、痛苦或身体上受到伤害。从广义上来说,应是指发生于校园内的所有暴力行为,包括同学彼此间或老师与同学之间以及学生对学校的破坏行为等。然而在我国发生最多的是学生间的暴力行为,也就是学生对学生之间的暴力行为。一般表现为口语恐吓、辱骂、被迫做不喜欢的事、被故意侵犯身体、被故意陷害乃至殴打、勒索等形式。

2. 校园暴力的危害性

校园暴力的危害是无穷的,其负面影响也是不可估量的。校园本应是最阳光、最安全的地方,一旦暴力滋长,后果不堪设想。一线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努力创建良好的育人环境,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三、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杜绝校园欺凌

1. 重视学生心理环境建设

小A同学因为家庭教育的原因,非常喜欢用暴力引起别人的注意,并用暴力解决问题。同学们越是气愤,越是报告老师,他就愈加暴力,欺凌的行为也愈发严重。很明显小A有非常严重的心理问题。小学生年龄小,还是比较容易进行心理疏导的。班主任要让他感受到和谐的人际关系来自对别人的关心,来自对别人的尊重,鼓励他把自己的不满说出来,与老师、同学分享爱心,与别人沟通意见。利用主题班会,让学生明白与人分享快乐,快乐会加倍,与人分担痛苦,痛苦会减半的道理。另外,要鼓励受欺凌的对象敢于与欺凌和暴力行為说“不”。

2. 利用学校和社会大环境引导学生心理的良性发展

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和校风建设是对学生最有力的心理暗示。如,我们校园的环境应尽可能地体现整洁、明亮的风貌,让校园的一草一木成为学生修身养性的媒介。学校应开展各种社团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第二课堂,既能活跃学生身心、融洽师生关系,又能改善学生心理环境。“校风、班风、教风、学风”(简称“四风”)的建设能较好地反映学生的生理、心理、智力、能力等综合素质,学生的心理环境能在良好的校风校貌中能得到良好的发展。与此同时,原生态家庭对孩子成长的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因此,学校可以联合居委等社区基层组织,定期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向家长传授孩子身心发展的常识。班主任还应积极与家长沟通,促进家长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努力创设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班主任还需时刻关注班级情况,及时排查心理问题、建档、跟踪。

3. 建立良性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事业关键是教师。教师要真正做到尊重学生。尊重学生包括尊重学生的人格、劳动、成绩及隐私等等。在与学生相处时,教师应以德、以理让学生信服。学生对教师使用暴力往往源于教师的不经意的批评。因此,教师应尊重学生,了解学生的性格,把握说教的艺术。另外,教师对待学生要公平、公正,不能感情用事,在教育学生的问题上,应实事求是。在英国人格心理学家米契尔看来,我们遇到的事件会与一个复杂的认知——情感系统发生交互作用,并最终决定了我们的行为。因此,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努力让学生达到良好情绪占据主要地位的心理状态。

责任编辑魏文琦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