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幼小衔接工作中集体意识的培养

时间:2024-05-05

蔡小青

幼儿集体意识的培养关系着幼儿社会化的发展以及健康心理状态的形成,已经成为我国幼小衔接工作中的重要部分。关注幼小衔接工作中的集体教育,能够培养幼儿的集体意识,对幼儿今后的心理健康发展、智力发育等有着积极的作用。

一、幼小衔接工作中集体意识培养的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强调幼儿集体意识培养的过程中,一定要明确幼儿的主体地位。幼儿是集体意识培养的对象,而教师起着辅助性的作用,通过师生互动来激发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增强幼儿的集体意识。教师作为主导者,应当积极地组织幼儿集体意识培养活动,鼓励幼儿参与集体活动,营造平等和谐的师生互动关系。

(二)融合教育性原则

融合教育性原则具体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多种培养形式的融合,如各种游戏、绘画、表演活动等;二是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的融合。教师既要能够通过集体教育来塑造良好的班级环境,帮助幼儿被集体认可,又要通过个别教育来调动每个幼儿参与集体活动的积极性,进而实现对其集体意识的培养。因此,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三)个体差异原则

幼儿受遗传因素、家庭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对于情感的认知程度也会有所不同。因此,幼小衔接工作中对幼儿集体意识的培养,必须注重个体差异性原则。一是要考虑到幼儿之间的基础差异,比如有些幼儿对于集体归属的情感部分印象深刻,有些幼儿则对于集体活动参与的感受印象深刻;二是要考虑到幼儿之间培养过程的差异性,即个体幼儿在集体意识培养过程中培养方式、目标、程度等方面的差异。

二、幼小衔接工作中集体意识培养的价值

(一)有利于幼儿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1.有助于幼儿优良品质的培养

在对幼儿集体意识培养的过程中,幼儿通过参与集体活动,某些优良品质也得到了培育和发展。一方面,幼儿需要根据集体的规则来不断地调整自己的需求,才能够得到集体中大部分人的认可;另一方面,幼儿必须约束自己、遵守集体规则,这是幼儿自我控制能力发展的表现。同时,在集体活动的参与过程中,幼儿在自己获得集体认可时会产生自豪、愉悦的情感,在与别人发生冲突时能够适当地管控自己的攻击性情绪,这是幼儿情绪控制能力发展的表现。

2.有利于幼儿更好地适应小学阶段的学习生活

小学阶段的生活节奏与学习方式与幼儿园有很大的不同。幼儿在入小学初期,面对新环境、新老师、新同学、新课程等,如果有良好的集体归属感,就会产生自信心和安全感,更容易、更快地适应新的学习生活。从幼儿的角度来看,集体意识的培养有利于激发幼儿在集体活动参与中的主动性、创造性、探索性。只有当幼儿能够被集体认可接纳,对集体活动抱有热情,幼儿对小学的适应能力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形成良好集体氛围,增强集体凝聚力

增强班级凝聚力,能够形成良好、积极、团结、稳定的集体环境。幼儿成長过程中的集体活动大部分都离不开班级这个单位,幼儿在班级中有着强烈的集体意识,意味着在与班级成员的互动中会保持高涨的热情,自觉遵守班级规则,为了班级任务的完成而团结一致,从而有利于建设良好的班级环境,也有利于幼儿自身的生存发展。

三、当前幼小衔接工作中集体意识培养的局限

(一)落后教育观念的束缚

在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之下,教师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拥有很高的地位,“师道尊严”的观念比较深入人心。一方面会让教师认为自己在教育工作中占有绝对地位,另一方面也会让幼儿对于教师的权威性产生恐惧心理,从而在幼小衔接工作中会出现教师为主、幼儿为辅的局面。因此,幼儿的主动性、创造性都会受到很大的限制;同时,教师只根据自己的经验来进行教育,完全忽视了幼儿的需求。在这样的大环境之下,师生之间的互动关系没有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也不利于幼儿集体意识的培养。

(二)对幼儿集体意识的培养认识不够

尽管当前大部分教师对于幼小衔接工作已经有了足够的认识,但是他们对于幼儿集体意识的培养仍然缺乏必要的重视,部分教师认为完全没有必要专门针对集体意识培养进行研究分析。在这样的环境之下,教师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幼儿对于集体任务的完成情况上,而忽略幼儿在完成活动中的心理体验,幼儿的集体意识得不到及时和正确的引导,教师的辅助作用没有充分地发挥出来。

(三)缺乏系统化、个性化的培养

对于幼小衔接工作中幼儿集体意识的培养,既要考虑到幼儿个体之间的差异,又要考虑到幼儿不同年龄阶段的差异,而当前我国幼小衔接教育在这两个方面都有所欠缺。由于师资力量有限,再加上长期教学环境形成的统一教育、统一管理的观念,教师缺乏对于幼儿个体心理成长状况的观察与个性培养。

四、对幼小衔接工作中集体意识培养的建议

(一)形成幼儿本位、平等对话的师生互动理念

1.尊重幼儿的主体性

幼儿才是幼小衔接工作中集体意识培养的中心,教师的目标在于创造条件和机会来培养幼儿的集体意识,因此在整个培养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幼儿的主体性。首先,要充分尊重幼儿在参与集体活动方面的自主性,不能打着教育的旗号来逼迫幼儿做自己不愿做的事情。这样会引发幼儿的抵触情绪,使其难以在集体活动中获得愉悦、自信等积极的体验。幼儿衔接教育一定要考虑到对幼儿情感的培育,不能把教育的重心完全放在知识教育上。为了调动幼儿参与集体活动的积极性,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喜好来丰富集体活动的形式,提高集体活动的趣味性,激发幼儿参与集体活动的热情。

2.与幼儿进行平等的互动

教师在幼小衔接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与幼儿进行平等互动。教师与幼儿之间并没有绝对的权力关系,只有双方处在一个平等的互动地位上,教师才能够得到幼儿心理变化的真实情况以及幼儿综合能力的发展状况,这才是培养幼儿集体意识所需要的。教师通过创造一个和谐民主的培养环境,让幼儿能够积极主动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或疑问等,同时教师也能够对幼儿起到良好的引导、协助作用。

(二)关注幼儿集体意识培养的个性化、差异化

1.幼儿集体活动的设计应该具有针对性、层次性

幼儿对于集体活动的兴趣各不相同,教师在培养过程中应该关注到幼儿兴趣的个体差异,尽量使所有的幼儿都能够受到集体意识的有效培养。统一教育的模式已经不适合当前的教育理念,教师在幼小衔接工作中要努力打破固有的教学模式,针对幼儿的个性需求来提供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学方式,最大限度地促进幼儿的个性化发展。

2.幼儿集体意识的培养要有差异化

一刀切的教学模式对于幼儿集体意识的培养是非常不利的,教师在培养过程中一定要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除了对那些智力和情感发育较好的幼儿进行培养之外,也要关注到那些智力或者情感发育较为缓慢的幼儿。教师在实践中可以对幼儿进行分组,分组的依据在于幼儿在集体意识方面的差异性。集体活动中的分组有助于幼儿在小团体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同时也有助于教师更好地观察幼儿集体意识的培养状况,进而制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培养策略。

(三)重视幼儿在集体活动中的心理体验和成长

1.关注幼儿在集体活动中的体验

幼儿教育的侧重点不应该只放在知识结论上面,还应该聚焦于幼儿在活动中的心理体验过程。如果过多地关注教育的结果,会让幼儿丧失在教育过程中感受到的快乐。传统的教育模式强调对幼儿的知识教育,这种教育模式能够高效地促进幼儿智力发展,然而却没有充分考虑到幼儿的情感发展,没有尊重幼儿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幼儿阶段是人成长阶段中的重要一环,幼小衔接教育必须充分考虑到幼儿在教学活动中的心理体验。对于幼儿集体意识的培养,一定要注重幼儿在集体活动中的体验,只有让幼儿在集体活动中充分感受到快乐,才能够帮助他们树立积极的集体观念,学会尊重、接纳其他集体成员。

2.关注幼儿在集体活动中的成长

教师要充分重视对于幼儿在集体活动中表现的评价。一方面通过评价能够让幼儿知道自己在活动中的优缺点,另一方面有利于教师引导幼儿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实现幼儿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教师的评价不应只注重幼儿对集体任务的完成状况,比如在手工活動中,教师不能只对幼儿手工作品的美观程度、实用程度等进行评价,还要关注到幼儿在整个手工活动过程中的团队合作能力等。换而言之,教师对于幼儿在集体活动中表现的评价,不仅要对其静态的成果进行评价,还要对动态的过程进行分析,使得幼儿在集体活动过程中,综合能力得到确切的提升。

责任编辑 晁芳芳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