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导学案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探究

时间:2024-05-05

朱锦英

“三维导学案”教学模式是以《三维导学案》为载体的核心循环教学模式,在明确一节课的核心目标的基础上通过设计包含预习案、学习案、反馈案的“三维导学案”,实行课内外预习、学习、反馈三轮循环,形成预习尝试、合作评价、课内学习、当堂反馈、拓展提高五个教学环节。经过教学实践,我认为数学课堂要以生为本,先学后教,把“教”转化为“导”,从而再转化为学生的“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最终提高教学质量。

一、转变观念,充分“放权”给学生

在思想上,从只重视分数的应试教育转变为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树立“以人为本”的生本教学理念,充分认识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能只做知识的传授者,而要转变为学生的指导者、帮助者。在行为上,必须从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多让学生探究、发现、协作解决问题。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需围绕“为学生好学”而设计,摒弃传统的“为教师好教”而设计的观念。在课堂上,教师要放下架子,与学生站在平等的地位,创设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合作学习。

二、转变备课方式,进行课前预习

在传统的师本教育里,教师的备课教案事无巨细,即“大立课程”而“小作功夫”。这样的课堂使学习主体性的培养和发挥被忽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扼杀,创造能力无法得到发挥。

“三维导学案”教學模式则是“小立课程”而“大作功夫”。“小立课程”即教给学生的知识要尽可能精而简;而注重给学生时间和精力进行活动,就是“大作功夫”。其中预习案的设置就体现了以生为本,结合学生已有知识基础,由浅及深,逐步引导学生通过预习初步明确本节课的所要掌握的知识。预习案并非随便拿来,而是根据学生的理解认知水平,精心设置题目,从而充分调动学生预习的积极性,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教师备课时应深入研究教材与课标,领悟专家编写教材的意图,精心准备教学内容,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对于预习案的使用,秉承“少教多学”的原则,可提前一天布置任务,让学生们结合教材自主学习,目的是让学生构建自己的数学概念、解题思路和方法。在课前,老师要将作业收回检查,但不批改,只是初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要仔细研究和记录作业中的闪光点和困惑点,对学生的情况了然于胸,课上才好“以学定教”。

三、转变课堂组织形式,学生自主探索

传统的课堂教师是主角,学生是观众,学生很少有机会参与教学活动。而“三维导学案”教学模式则改变了这种状况。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一般6人一组,学生成绩最好包含好、中、差三种层次)参与教学活动。学生之间的了解程度远远大于老师对每一个学生的了解程度,利用这种关系让学习优秀者督促带动本组成员进行学习、交流与提升。让组长成为老师的“眼”,成为“小老师”,以达到分层教学的目的。具体的过程包括学生展示课前自主学习情况、课上小组交流讨论学习评价、小组汇报学习成果、师生协力总结提高等。

在小组讨论过程中,老师首先要了解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情况,引导、帮助学生突破重点和难点,同时还要观察学生的心理变化,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大胆质疑、敢于争辩。通过小组汇报,将个人和小组学习成果与大家分享,从中体验成功的快感,促进自主学习的信息和兴趣。

四、转变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进行有效反馈

学生的认知基本走向是从具体到一般,比如解题方法,学生需要从很多具体例子中去感悟,而老师一开始便抛出解题方法,学生肯定理解不了。教师需要与学生及时地进行沟通反馈。上课时学生从老师那里对自己的预习情况获得肯定的反馈后,无形中增加了自信心,教师再逐步引导学生完成学习案部分。教的过程,是学生自学环节的延续和深化,而学习案中设计的练习是一节课的重点内容,由浅及深,教师给予充足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完成后由小组展示交流学习,教师可适时点拨和归纳补充,但绝对不与学生“争发言”。最后根据学生完成情况做好评价。

反馈案是检测教学目标完成情况的重要载体,教师完成课程的点拨后,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独立完成反馈案。为了准确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可采用当堂批阅检测的形式批改反馈案;也可以采用小组互批,及时反馈信息,让教师和学生明确存在问题,能在课堂上或课后及时共同解决问题。

责任编辑钱昭君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