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5
肖海生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习应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在实际问题情境下进行教学,可以使学生利用原有知识和经验同化当前要学习的新知识。笔者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也时常适时地创设数学教学情境,以达到构建高效数学课堂之目标。
一、高效数学问题情境的特征
高效的数学问题情境,除了依据教学目的、数学学科特点,具有数学的必要因素与形式外,至少满足以下特征:
1.冲突性
这里的冲突指认知冲突,即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应该与学习者现有认知结构存在一定差距,将未知内容或疑难知识隐含于其中,能够引起学习者的认知注意。在学习者已有知识和未知知识之间发生差异或矛盾时,能激发起学习者对问题知识的认知兴趣和解决愿望。当然,这种差异性应该以学生能够通过适当的努力来解决该问题的可能性(临近发展区)为限度,既要考虑学生已经达到的知识水平,还要考虑到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問题情境的创设,必须对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教材内容进行全面科学的分析,诱发学生的认知冲突,造成学生心理上的悬念,从而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习兴趣,把学生带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去,进行高效的学习。
2.接受性
数学问题情境的设计,应根据特定的数学知识内容和教学目标,适应于学生己有的数学知识经验、能力水平,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创设的问题情境应该位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又能适度地超越学生当前的发展水平,有适度的思维难度。
3.探究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并使他们在学习中学会学习,最高效的方法是使学生实践数学知识的再创造。为此,应以学生的数学现实为基础,创设高效问题情境,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真正理解一个数学问题是怎么提出来的,一个数学概念是如何形成的,一个结论是怎么探索和猜测到的,以及结论是如何应用的。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经过观察、比较、归纳进行大胆地猜想,并努力证明,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思想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二、创设高效的数学问题情境的教学策略
1.利用故事事例创设趣味性问题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心理学家认为,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新颖性、多样化、趣味性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条件。教师应根据数学教学资源,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将数学问题融于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之中,调动学生学习的欲望,激发学生的思维。
2.利用现实创设生活性问题情境
新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中,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生产和其它科学的实际出发,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必要的逻辑推理,得出数学概念和规律,使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创设生活情境,学生往往都会跃跃欲试,想学以致用,从而一开始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均值不等式”的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个实际应用题,引导学生从中发现均值不等式的定理及其推论。
3.利用动手实验创设合作性问题情境
例如,在学习椭圆的第一堂课上,可这样引导学生通过实验主动探究椭圆的概念。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一块纸板、一段细绳和两枚图钉,按课本要求画椭圆,先用多媒体演示画法,再让学生自己动手画,使其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并以小组为单位回答如下问题:
(1)在纸板上作图说明了什么?(2)在绳长不变的条件下,改变两个图钉的距离,画出的椭圆有何变化? (3)根据以上的作图实验回答:椭圆是满足什么条件的点的轨迹?(由学生归纳椭圆定义)
这些问题都是采用小组合作与全班合作学习两种方式进行的。通过上述问题情境的创设以及问题的回答,学生便对椭圆概念有一个清晰、全面、深刻的理解,从而实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另外,通过全班性合作学习,不同的小组又一次展开竞争,使讨论交流达到新的高潮,使每个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最充分地发展。
总之,在数学课堂创设问题情境时应根据高效课堂对数学问题创设的要求,适时地利用故事事例创设趣味性问题情境,利用现实创设生活性问题情境,利用动手实验创设合作性问题情境,以达到构建高效课堂的目的。
责任编辑 徐国坚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