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5
匡以良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目标明确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由此可见,新一轮课改特别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参与知识的生长形成过程,倡导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
一、自主探索的起点——问数学
数学思维的过程可以看成是一个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而提出问题不仅是解决问题的基础,更是解决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思维环节。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对于开发智力,发展思维,变学生的被动接受为主动探求有积极的作用。
首先,教师应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对学生应充满尊重、关心和期待。
其次,我们应为学生创设便于产生问题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置身于“心欲求而不及,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使学生“有问而发”。教学中,我经常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情境、出乎意料的实验现象、精心策划的游戏、紧张有序的操作、司空见惯的事例、富有启迪的问题等方法来创设情境,使学生在自己亲历的情境中产生疑问,从而顺利地提出问题。
再次,我们应指导学生学会提问。陶行知先生说过:“愚者问得笨,智者问得巧。”由于年龄特征,小学生难以抓住事物的内在规律和本质,难以深入思考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所以我们要教会学生质疑:从课题上、从新旧知识的衔接处、从矛盾冲突中、从不明白、不理解的地方、从新知识的意义、性质及重难点等地方质疑。
学起与思,思起与疑。只要学生有了自己的问题,就有了自己的思考,就必将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从而达到促自主探索的目的。
二、自主探索的核心——做数学
新课程不再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授,而要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过程。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也主张“将数学作为一种活动来解释和分析”“将现成的数学转换成做出来的数学”。可见,“做数学”应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理念。
引导学生“做数学”,就是要解放学生的各种感官,手脑并用,让学生经历数学活动过程并进行反思,使思维逐层递升,学会数学地思维。因此,教师要选择有价值的数学题材,如与生活紧密相关的数学问题、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操作性强的问题等,让学生采用操作实践、合作探索、大胆猜测、尝试修正、共享交流、搜集整理、调查研究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方式,促使他们由外及内,再由内到外,内外并举,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主动构建自己的认知、經验,形成新的知识体系,真正实现“学习不是为了占有别人的知识,而是为了生长自己的知识”,从而使自己得到发展。如在教学一年级“认识钟表”时,我舍弃了通过观察钟表实物来认识钟面的传统做法,根据学生的选择,给学生提供制作钟面的一些素材,让学生自己制作钟面模型。这样既强调了学生的独特体验,又重视了对数学知识的尊重,做到了形式与内容并重,学生在合作中动手,在动手中体验,在体验中领悟数学知识。
三、自主探索的内驱力——用数学
数学教学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在是否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因此,如何使学生领悟出“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如何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如何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成为数学教师重视的问题。
首先,要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中抽象出数学知识。这就需要开放小课堂,把社会生活这个广阔天地作为学习数学的大课堂。教学时要善于从生活实际出发,把教材内容和“数学现实”有机地结合起来,抓住生活原型,暴露学生思维本质;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让数学贴近生活,借助生活经验,证明数学知识,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身边,消除学生与数学的距离。
其次,要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理解、掌握知识的最终目的在于运用。教学中,可通过创设情境、讲究策略、联系实际、加强操作等方法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如学完平面几何图形后,布置学生规划自家花园的布局,制定出设计方案,并进行社会调查,对成本进行大概的预算等。这些问题的解决可以使学生亲身体验到学习数学的意义和作用,懂得只有运用数学知识才能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进而促使学生为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而学习更深的数学知识,自发地将外在的学习动机转化成深层次的学习内驱力,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