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5
卢咏梅
语文这门课独具的人文性特点对孩子们成长的关键时期影响至关重要,所以教好语文课意义重大。
一、架设心灵之桥,激起孩子的兴趣
步骤一:听名家朗读或老师范读。朗读是语文教师的一项基本功。俗语云:“打铁先要自身硬。”作为语文老师必须苦练基本功,要能正确处理语气的轻重、语调的高低、语速的快慢,准确把握作品情感的起伏迂回,或哀怨缠绵,或慷慨激昂,或舒缓优美,或高亢激越,只有如此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誦读,也只有如此才能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
步骤二:点读和评读。我在诗歌或散文教学时,喜欢让学生挑选能驾驭的段落大声朗读,然后鼓励孩子们主动为大家表演(当然如果没有自愿的,就只能点名了),再让听的学生评价,要求道出“妙”在何处,反之亦然。于是在反复的比较和演示中孩子们慢慢懂得了“大江东去,浪淘尽”应读得大气豪迈,“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应读得低回婉转,“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应读得壮怀激烈,“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则要读出一份自信昂扬来。
步骤三:悟读。如果说文字是一座连通作者和读者的桥梁,那么声情并茂的朗读则可以让孩子们直接走进作者的心灵,与他们心心相印,灵魂契合。曾经我和孩子们在音乐声中一起忘情地诵读过无数的经典。于是我们和戴望舒一起走进江南雨巷,感受那湿湿的青石板散发出的冷冷的气息,与那孤独彷徨的主人公一起邂逅了那个梦一般的丁香姑娘;也曾经和史铁生一起走进那“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的地坛,聆听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与他一起整理纷乱的思绪,一起窥探自己的灵魂。
二、 放飞想象的翅膀,用文字作画,为语文课堂再注新活力
步骤一:景物拼凑,也就是让学生们说出画面中有哪些景物。比如《沁园春·长沙》前三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学生们就很轻松的找出了“湘江”和“橘子洲头”,后来在老师的启发下明白画面中除了景物以外还有个人物形象“我”——作者。
步骤二:提醒学生关注时令特征,并紧扣关键词语想象出步骤一中的形象特点。此句中的“寒秋”点明了诗人重游橘子洲头是在秋季,一个“寒”字耐人寻味,既写出深秋时节诗人独立江边顿觉寒意袭人,又写出现实处境堪忧,诗人心中那份落寞凄凉。而“立”则把诗人独立于天地之间的高大形象和不畏“严寒”的气魄凸显出来。此外还要引导学生进一步完善人物和景物形象,比如此句可以启发学生想象一下人物的神情、人物的心理,景物的样貌或者气势等等,这样整个画面便生动起来了。
步骤三:用文字作画,让学生把脑海中想象出来的画面用文字描述出来,再读读品品,于是不仅锻炼了学生们的想象能力,而且训练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这种“启发想象、用文字作画”的尝试,源自于讲授《诗经·氓》中的第一段,当时总觉得仅对“嗤嗤”的意义作解释,“氓”的形象不够清晰,一时念起,就让学生们描述,可他们口头作文能力很差,于是便让他们尽情地想象并用笔写下来交流,没想到学生们兴致极高。于是这形象这情景便在孩子们的笔下灵动起来。 “犹记当初,那是乱花狂絮、春意阑珊的暮春时节。那日,他一袭白衣,手中紧抱一匹光滑的布匹,出现在我家蚕丝店门口。春风徐徐地从屋外吹进来,飘逸洁白的衣摆随着微风拂动,他直直地看向正转过身来的我,眼底蕴藏着脉脉的情意……”(1007袁欣欣)
后来我便一发而不可收,于是带着孩子们不仅改写了整首《氓》,还改写了杜甫的《登高》《秋兴八首其一》,柳永的《雨霖铃》等等。
“凛冽的晚秋,凝绯遍野的枫林依旧火红,却早已消尽了昨昔的妖艳,如此繁华耀眼的枫叶,也抵挡不住来势汹汹的寒霜白露,于是,在落寞的秋风中逐渐残伤、凋零……”(1007袁欣欣《秋兴八首其一》)
“……凝眸处,又添一段新愁。异乡如陌路,潦倒失意,惆怅奈何,未料鬓先秋,只得泪空流。病重时已久,停戒了酒,何以消愁?唯有愁更愁。举着空杯与自己共饮。杯中不是酒,不是酒,是满杯载不动的乡愁。”(1007彭堃《登高》)
从这些才情横溢的文字中,我们不难发现,在这一过程中,孩子们不仅不再觉得语文课乏味,反而爱上了语文课,甚至爱上了蕴藉含蓄的中国的古典诗词。07级学生曾秋嫦曾在留给我的信中写到“您带领着我们走入语文的世界,打开字词句的大门,穿过作文的林荫大道,来到诗词的国度,引领我们畅游婉约和豪放的天地,我沉迷于诗词之一独特的国度……”我想如果我们的教学只满足于学生能把诗词背下来,考试能填出来的话,那是无论如何不会激起这份喜爱和这份诗情、才情的。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