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腐败折寿论”尚须更多证据

时间:2024-05-07

王海银

近年来,经常看到宣扬“腐败折寿论”的文章,可惜都是从理论上推断,没有实证研究支持。前不久,终于在一篇文章,看到了相关的实证研究。

文章作者不知从哪里找到了这样一个材料:巴西医师阿尼塞托·马丁斯花10年的时间,对583名被控犯有各种贪污受贿罪的官员的健康状况进行了跟踪研究,发现:在这583名官员中,有60%的人患有癌症、脑溢血、心臟病、心肌梗塞等疾病,而廉洁官员中患上述疾病者只有16%;在这583名官员中,70%的人心理状态极差,食不香,睡不宁,有的还经常靠服用镇静剂才能入眠。马丁斯又对其中的16名官员进行了细致的跟踪研究,情况是:他们的平均年龄为41岁,都因被指控利用公职谋取私利而被免职。后来的事实证明,16人中只有一人是无辜的,也没有生病,其余15人均在三年后得病,其中6人死亡,4人死于癌症,1人死于肺气肿,1人死于脑溢血;活着的9人中,4人患癌症,2人有脑溢血后遗症,2人失明,1人患帕金森氏综合症。马丁斯分析说:“当违反自己的伦理道德准则时,在精神和身体上就会受到自身的攻击,最终导致生病,甚至死亡。”

文章作者补充说,导致腐败分子患病的原因除了良心不安之外,还有一个,就是腐败分子心里有鬼,日日夜夜担忧东窗事发,引发焦虑症,内分泌紊乱……

笔者无法判断这项研究的真伪。但敢说,即使是真实的,据此得出“腐败折寿”的结论,也是不严谨的。首先,在此项研究中,被选做样本的腐败分子,只是东窗事发、受到法律制裁的那一部分,而并不包括尚未被发现、仍然冠冕堂皇坐在官位的上那一部分。巴西在“全球清廉指数”中排名是比较靠后的,2017年的得分只有37分(满分为100),排名96位。清廉指数低,意味着腐败“黑数”(腐败但未受到查处的官员)高。因此,受到查处的腐败分子的健康状况代表不了所有腐败分子的健康状况。其次,在这项研究中,作为对照组的“清廉官员”,其实只是尚未发现有腐败行为的官员,这些官员的健康状况,也代表不了所有清廉者的健康状况。

马丁斯的分析也是不严谨的。一个人贪污受贿之后,如果内心受到巨大的煎熬,乃至导致重疾、死亡,这种人是腐败不到哪里的。最可恶的腐败分子,“心理素质”绝不至于这么差。如果说他们有焦虑,也主要是担忧东窗事发,但如前所述,在“清廉指数”低的国家,腐败暴露并受到严惩的概率是比较低的,并不足以令腐败分子患上焦虑症,或者“内分泌紊乱”。

笔者认为这项研究不够科学、严谨,还有一个理由:假如它科学、严谨,就应该得到广大专家、学者的认可,成为廉政建设的最好材料,广泛地传播,让所有的官员耳熟能详。然而,事实远非如此。

总而言之,要证明“腐败折寿”,尚须拿出更多的证据。那么,为什么有些人明知证据不足,仍然热衷于宣扬“腐败折寿论”呢?原因很简单,就是企图以此来警戒腐败分子,使其悬崖勒马,收到一篇文章胜过N多纪检人员的效果。可问题是,腐败分子有那么傻吗?

反腐恐怕没有捷径,唯有扎扎实实地推进制度建设,才是不二法门。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