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培养环境保护意识的有效途径

时间:2024-05-07

潘尖 李荃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规定:“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当将环境保护知识纳入学校教育内容。”在学校相关课程中,开展生態环境保护教育,从小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思想,为持续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的台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新时代,新要求,新愿景,对学校相关课程开展生态环境保护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在学校的相关课程中如何有效开展生态环境保护教育,我校做了两方面的探索。

一、整合学科平台,凝聚生态环境保护力量

现行的生态环境保护教育的内容和成分,基本上渗透到相关的课程中。有些国家或地方也叫渗透课程,又称为多学科课程,指的是将适当的环境主题或环境教育成分(包括概念、态度、技能)融入现行的各门课程之中,通过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学科来地实施环境教育,实现环境教育的教学目标。

学校有责任将环境保护教育投入到实际行动中,创设和搭建不同层次的关于生态环境保护教育的平台,让师生有充分展示自己知识能力的驱动力,将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学科进行融合,激励学生、教师和家长投入到生态环境保护的行动中去。

在学校层面自创平台,让学生“学中做,做中学”。学校每学期都会举办“环境手抄报”“环境摄影”“环境漫画”展览,院士科学家进校园等活动。在高校指导下,组织学生利用节假日开展长江、汉江、东湖的水质和水生物资源等方面专题考察,形成有一定质量的科技小论文和考察报告。创设学校的科技艺术节,明确要求师生运用课程中有关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内容或相关学科知识,进行小制作、小发明,所有作品集中展示,获奖作品颁发证书,并向上一级平台推荐。

在校外层面,积极参加或搭建国家级、省、市、区平台,让学生和教师在高一级的平台上有展示的机会和舞台。如:“长江水学校”(教育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中学生水科技发明比赛项目实验学校(环境保护部)、和 “可持续发展”实验学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长江江豚”等。学科教师在这些平台分享有关生态环境内容,将学科在环境保护知识体系中进行整合,带动了学生投身到环境保护的实践中。

二、开发科学资源,进行探究性学习实践

1.《科学探究》课程

学校每周开设了70分钟的《科学探究》课程,《科学探究》课程涵盖物理、化学、生物和地理学科等方面的知识。在这个时间内,在校内,学校的相关教师和科普基地的教师团队指导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这个时间以外,学校每学期定期利用班会课时间、科普日和假日等时间走出校园,去基地进行调查和学习。学校与中科院等相关科研研究所,华中科技大学相关团队,湖北省地理信息馆、武汉二郎庙污水处理厂等建立基地合作关系。

2.《长江水学校》课程

《长江水学校》《渴望宣言·可持续发展学校项目》等特色课程,渗透到化学、生物和地理等学科教学中。学校的化学、生物和地理学科的老师均参加到《长江水学校》课程项目中,教师在学科教学中结合相关课程内容,介绍长江流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可持续性情况、长江流域生态恢复情况。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培养学生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意识,还有许多的途径可以探索,但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不懈地探索和传承,学校生态环境保护教育任重道远。

(作者单位:潘尖,湖北省水果湖第二中学;李荃,华中师范大学)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