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仁法合一,共铸和谐

时间:2024-05-07

袁孟昊

战国乱世,孟子发出振聋发聩之言:“施仁政,方可保四海。”然而,国家治理是一项庞大的工程,仅靠仁政是不够的。“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够自行。”唯有仁与法兼济,德治与法治共施,方可“保四海”。

孟子的仁政思想,倡导“以民为本”。在霸权至上的乱世,这种思想犹如一道闪电,划破当时灰暗的政治苍穹。前有孔子推崇仁,后有荀子提出民贵君轻,儒家的民本思想的确有利于国家稳定,并且这种思想具有先进性。他们提出的社会理想仍是现代社会不懈追求的目标。但正如宋襄公固守仁义,使他在泓水之战中惨败,甚至亡国,孟子的仁政思想对于当今时代来说,并非完全适用。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物欲横流,倘若仅仅依赖道德的力量,而轻视法律的约束,可能会导致社会失序。因而,仁政需要法治,二者缺一不可。

以仁政为根本,为法治厚植土壤,让社会治理更有温度。

孔子曾云:“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以民为本,才能民心所向。西汉立国,休养生息,不夺农时,开创文景之治;大唐中叶,励精图治,勤政爱民,造就开元盛世。如今的中国,更是大力践行“仁”的思想,让人民共享美好生活。可见,在仁政厚植的土壤上,依法治国,更显温情。如果一味地依赖法,便如饮鸩止渴,终将走向覆灭。正如秦始皇在一统天下后,实行严刑峻法,使民不聊生,最终二世而亡。

以法治为保障,为仁政保驾护航,让社会治理更有力度。

空谈仁德而没有规矩,是不切实际的。再美好的仁政也需要法律的强制力作为后盾,否则就失去了一个国家应有的权威和公信力。清代名臣张廷玉说:“治国无法则必乱。”没有法律对人们私欲的约束,哪有井然的社会秩序?毒奶粉、人口拐賣、诈骗,甚至扶不扶老人,都折射出人性之恶。仁政不是万能的,面对社会上道德滑坡的乱象,需要法律利剑出击,以维护社会稳定。由此可见,法律是道德的屏障,也是道德的底线。依法治国,约束人们的行为,才能让仁政有效地实施,让国家行稳致远。

“法安天下,德润人心。”仁政和法治如同鱼水相融,唇齿相依,相辅相成,不可偏废。因此,治国应坚持仁政与法治结合,共聚合力,铸就社会的安定和谐,助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西大附中浐灞中学高一(5)班】

◆点评

本文论点鲜明。作文紧扣论点,结合对经典作品的理解,站在历史和社会现实的角度,辩证分析仁政和法治,准确阐明自己的观点。作文思路清晰,开篇表明观点:仁与法兼济,接着论证仁的局限性,然后重点论述仁政和法治如何相辅相成。层次分明,脉络清晰,展示了作者强大的逻辑思维能力。论证方法使用得当,事例丰富,引用得当,彰显了深厚的语言功底。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