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多模态理论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时间:2024-05-07

◎ 胡 佳

一、多模态研究背景

在信息化时代,人们传递和接收信息的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信息的传播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文字模态,还包括视觉图像、听觉音频、手势等非文字模态,这些非文字模态能够更直观地传递信息。多种多样的模态也为人们的思想表达提供了多元渠道。

英语是一种交互式语言,多模态教学给课堂互动形式带来了新的转变。在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习惯运用大量的文字模态呈现学习内容,而忽视了利用其他非文字模态予以辅助,从而导致学生的互动渠道有限,无法掌握相关知识、用外语表达自己的观点。长此以往,学生容易对语言学习产生厌倦情绪,造成其学习效率低下。而多模态教学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手段提高了学生的讨论及表达意愿,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互动,有助于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有效构建和内化。

初中阶段学生思维活跃、好动,偏爱直观刺激输入,单一的文字模态显然无法满足其学习上的需求,因此,笔者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梳理教材中已有的各类模态,灵活补充其他适切的模态是有必要的。只有教师在实际授课中有意识地向学生展示多种模态,为其创造多渠道的输入机会,学生才能逐渐将这些输入编码、内化,保证其在输出阶段时有足够的语言支撑,建立其利用多模态资源的意识。

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版课标》)中关于语言技能的描述方面,特别对“看”技能做了详细的解释。根据《2022版课标》的表述,语言技能中的“看”通常指利用多模态语篇图形、表格、动画、符号,以及视频等理解意义的技能。理解多模态语篇,除了需要使用传统的阅读技能之外,还需要观察图表中的信息,理解符号和动画的意义。

在对语言分级技能内容的要求中也有对多模态概念的提及,如在语言技能内容要求(一级,一级+)中,理解性技能包括了推断多模态语篇(如动画、图书及其他印刷品的封面和封底、邀请卡及贺卡)中的画面、图像、声音、色彩等传达的意义;在语言技能内容要求(二级,二级+)中,理解性技能包括了理解多模态语篇(如动画、海报、图书及其他印刷品的封面和封底等)传达的意义,提取关键信息; 在语言技能内容要求(三级,三级+)中,理解性技能包括了理解多模态语篇中非文字资源传达的意义。

英语是交际性语言,具有模态间转换的特点,在初中英语学科展开多模态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语篇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益。

二、多模态教学的实施

(一)多模态教学研究整体设计

本研究结合初中英语教学实例中实际出现或使用的模态,以《英语》(牛津上海版)8BM3U6 Travel为例,应用多模态教学策略,设计具有多模态特征的教学案例,开展了为时一年的多模态教学实验。

(二)单元多模态语篇分析

8BM3U6 Travel的单元主题是旅行,分为阅读、听力、口语、写作和语法五个部分。通过梳理本单元的多模态语篇形式,笔者发现本单元的教材中出现的文字模态和图片模态非常丰富,图表模态语篇有两篇,音频模态的语篇为一篇。但初中教材中模态的呈现形式比较单一,没有出现视频模态,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此外,教材中模态间的转换活动设计较少,如在阅读语篇后仅配有和课文内容相关的习题,这个教学环节设计仍然停留在文字模态与文字模态间的转化。又如在听力部分中只有音频模态和表格模态的语篇。此外,教材中缺乏多模态评价活动的设计。

由此可见,教材中的模态形式比较单一;缺乏多模态之间的转化活动和多模态评价活动的设计。本研究根据不同课型的特点补充适切的多模态语篇和多模态评价活动,促使学生灵活地完成不同模态之间的转化,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语篇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根据对教材多模态语篇特点的分析,教研组教师对本单元的教材内容进行统整,使之更符合多模态教学的特点。笔者梳理了教材单元和教师实际授课中所使用的多模态语篇 (见表1)。通过对比发现,教师在实际授课中丰富了教材中较为单一的多模态语篇形式。

表1 Unit 6 Travel 教材和教学案例中的语篇模态梳理

三、多模态教学策略

(一)高频模态转换,促进学生文本理解

模态高频转换是多模态课堂的典型特征之一。文字是语言课堂中的基础模态,也是核心模态,而将文字模态与其他多种模态进行转换则对学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课堂中,学生需要对语篇进行深度的挖掘,对其所接触的内容作改编、整合,并在不断地模态转换过程中,实现对文本的充分理解,为语言输出活动做好准备。

在多模态阅读教学的读前环节,学生可以借助图表、视频等模态的语篇激活背景知识,培养阅读兴趣。学生可以借助图片、词典、注释、教师口头讲解等多模态形式学习重点词汇,扫除阅读障碍。学生阅读文本时,可以借助多种形式的文本结构示意图将文本模态的语篇转化为图表、笔记和海报等语篇模态使文本内容可视化。在阅读后,学生可以借助个性化的文本结构示意图复述课文,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在多模态口语教学中要注重多种模态语篇的输入。可以通过视频或者音频模态的语篇创设情境,扫除学生的学习障碍。学生可以将视频和音频模态语篇中出现的语言功能和词汇等转化为图表和文字模态的语篇,然后将这些多模态语篇作为支架进行口语的产出。在最后的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口语的产出作评价,如可以组成小组进行自评互评,分享优秀口语作品。

在多模态听力的听前环节,教师可以将视频、音频、图片等多模态语篇作为输入,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在听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记笔记、完成表格、绘制草图等活动对听力内容加以记录,将音频模态的语篇转化为图表、笔记模态的语篇。在听后,学生可以借助图表、笔记,用口语对听力内容加以复述、发表评论、概括大意、开展角色表演等活动。此外,学生也可以通过朗读听力文本加深对文本的理解。通过由视听模块到图表模态再到口语模态转化的模态转化活动实现学生对语言的灵活运用和对听力文本的深入理解。

在写作教学的写前环节,多模态地输入如图片、视频、色彩、文字等信息可以让学生从听觉、视觉等不同角度理解作文题目,通过对不同模态信息的整合帮助学生对该题目的维度和深度做进一步的思考,鼓励学生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思考写作话题。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总结思考,也要引导学生用思维导图等形式将写作的思路记录下来,然后再将思维导图转化为文本。在写作结束后,学生可以借助图表形式的写作核查单对作文进行自评和互评,这样可以让学生在认识到自己和伙伴作文中所存在的问题后进行及时改正。最后,在教师评阅阶段,教师可以将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并把同学的优秀作文通过朗读、小报、公众号推送等形式进行分享,让学生在阅读同伴作文时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

教研组教师在多模态教学实践过程中总结了听、说、读、写环节常用的多模态语篇转化形式,具体如表2所示。

表2 初中英语教学多模态语篇常用转化表

(二)视听模态导入,激发学生探索欲

互联网资源丰富,教师能够收集到各类视听资源,将原本较为单调的文字类信息以更为直观的方式呈现。根据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情况及认知特点,给予他们视听上的刺激更容易充分调动其各感官,激活其对学习话题的背景知识,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探索欲。例如,在本单元阅读课France is calling中,教师别出心裁地准备了一段法语自我介绍, 说明了自己“导游”的身份及带领大家一起领略法国风貌的职责。如此,课堂气氛便活跃起来,学生参与语篇研读的兴趣也被随之激发。

(三)多模态评价方式,拓宽反馈渠道

传统的课堂往往比较依赖从教师到学生的单向反馈,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并未得到较好的体现。根据《2022版课标》的相关描述,构建并完善课堂评价体系是英语学科在新时代背景下所要达成的重要目标之一。多模态课堂以学生为中心,不仅仅重视多模态的资源输入与语言输出,同时也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在多模态的课堂中,教师应设计评价表,帮助学生完成自评、互评并辅以教师点评,拓宽学生的反馈渠道,帮助他们及时了解学习表现,提高学习效能。例如,本单元的写作课时要求学生完成一张明信片。在学生完成写作后,教师向学生提供了一张评价表,并要求学生展开自评与互评工作,最后教师点评,给予学生充分且客观的改进建议。

(四)多感官联动,增强活动趣味性

多模态的教学强调多重感官的联动。学生使用多种模态符号,以丰富的形式进行语言产出,能够进一步加深他们对语篇的理解。同时,多模态结合的产出活动兼具情境性与趣味性,充分调动了学生发挥其自主学习能力,将课堂内容与实际生活建立有机联系,在产出的过程中实现深度学习,多维度巩固学习成果。以本单元口语课为例,学生结对分组,阅读地图并完成了关于问路和指路的对话,并在交流的同时加入了肢体语言及神态的变化,在拟真场景中巩固了问路与指路的有关语言知识,并强化了对这一行为背后所隐含文化(礼貌)的认识。

《2022版课标》中新增加的多模态教学的要求与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息息相关。如何在课堂中运用多模态语篇的教学成为广大英语教师所面临的新挑战。本文仅仅对初中多模态教学的应用角度进行了探讨,还有很多值得探讨的问题。例如,如何优化多模态活动设计,如何更科学地实现多模态之间的转化,如何对学生的多模态识读能力进行评价。期待更多同行围绕多模态教学展开更多、更深入的研究,为英语教学改革贡献智慧。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