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 姜元倩 徐嫣莉
在传统的英语听说课堂中,由于缺少非文字模态的输入渠道,学生往往容易过分关注机械的句型、对话方式等单纯的语言文字类模态信息,而忽视了语言的交际性这一本质。这就导致学生在听文本材料时,对区分框架类语言和实意信息感到困难,无法抓住语篇关键信息,也就无法理解正确语篇背后传达的含义。同时,在帮助学生理解语篇难点方面,教师往往也只是要求学生被动地、漫无目的地听,未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1]
在初中英语听说课堂中,由于缺少非文字模态信息的输入,学生容易陷入机械背诵、重复固定句式的陷阱,而在产出环节无法做到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有意义的交流。此外,产出时的活动往往也比较单一,容易演变为简单的机械式句型操练,使学生无法理解目标语言的交际功能。
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大量的资源,也为还原课本真实场景,在听和说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兴趣,实现多模态联系,提供了可能性。多模态教学提倡将图片、音频、视频等非文字符号与文字符号相结合,营造多元学习环境,从而减轻学生认知负荷,激发学习兴趣和动机,为学习认知内化等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将多模态理论应用于初中英语听说教学中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即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感知和实践。[2]
在传统的英语听说教学中,教学形式比较单一。 听说课上使用的素材以音频居多,学生很少获得视觉上的刺激,对情境和语用功能不熟悉。例如,在听力课上,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听听力音频,来把握听力素材的内容。由于缺乏语言的趣味性和互动性,给学生自主性的发挥空间不大。此外,听说课上的实践活动往往以单一的模态形式出现,缺乏对学生将信息进行互相转换能力的培养,学生只停留在获取信息的层面上。针对听说课中的常见问题,多模态理论应用于初中英语听说教学的实践可以让听说课堂丰富多彩,更加高效,培养学生的能力。
以《英语》(牛津上海版)8BM3U6 Travel Listening: The Eiffel Tower为例,笔者将教学素材多模态化,充分调动学生不同的感官,以求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利用不同的模态资料创造逼真的语言交际环境。本节课的授课内容来自8BM3U6 中的听力部分,本课例为该单元的第三课时。本单元的话题是旅行,在之前的Reading中,学生已经通过阅读语篇,对法国的各方面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本课时中,学生通过听关于法国埃菲尔铁塔这一著名景点介绍的音频,来获取这一景点的基本情况。
学生对本单元的话题比较熟悉。在本单元的第一课时阅读课中,学生已经熟悉了该主题的相关内容和词汇,对法国有了基本的了解。在本课时中,学生需要在听力活动中识别出该主题的相关词汇,从而捕捉关于埃菲尔铁塔的关键信息。在听力过程中,通过记笔记的策略来有效获取信息。大多学生比较熟悉在阅读语篇过程中的记笔记策略,在听力过程中采用记笔记的策略也非常必要。考虑到初中生的认知心理特征,运用多模态教学资源,能够充分调动学生不同的感官。
在8BM3U6 Travel Listening: The Eiffel Tower这节课中,笔者使用多模态素材作为导入,调动学生视觉和听觉。笔者充分考虑听力材料的文化背景和情景语境,学生对埃菲尔铁塔的相关细节信息并不熟悉,因此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呈现了介绍埃菲尔铁塔的相关视频和图片,同时准备了关于听力素材的知识竞答测试,来激活学生的背景知识,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此外,笔者还引导学生根据听力材料主题,预判文本内容,为后续的听力环节做了铺垫。
通过引入视频与知识竞答测试的方法,解决了学生背景知识激活不充分,好奇心和探究欲不足的问题。在直观展示、生动演绎的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学生听说的兴趣被充分激发。
听说技能的培养要求学生具备一系列的听力微技能。其中,学会记笔记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听力微技能。在听的过程中做记录是帮助学生理解听力语篇的重要技能,有助于学生回忆所听内容,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会在听的过程中做好笔记。
在8BM3U6 Travel Listening: The Eiffel Tower 这节课的听中环节中,笔者引导学生在了解音频大意的基础上,关注音频中的细节信息。以本课时为例,笔者提供了带有提示的笔记支架,并引导他们学会筛选信息,使用缩写、数字或符号等方式快速捕捉、记录重要信息,将笔记缺失的部分补充完整。在听觉模态与可视化文本的转换中,学生得以获取与梳理音频中的重要信息,加深对语篇的细节理解。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学习能力得到了锻炼,学科核心素养得到了培养。
运用可视化的方式梳理信息,符合初中生的认知规律,同时具有可操作性强的优势。由“图”至“意”,让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图示与文本的转换,全方位、更加深入地理解与掌握知识,并引导其逻辑与思维更加明确清晰。
在8BM3U6 Travel Listening: The Eiffel Tower这节课中,笔者在学生完成听力笔记后,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听力笔记,创建可视化图像, 绘制出符合语篇描述的埃菲尔铁塔的草图,将笔记中的重要信息标注在草图上。这一环节实现了文字笔记与可视化图像的转换,帮助学生提升对听力素材的理解。
语言学习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沟通和交流,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需要得到不断的锻炼。在英语听说课中,笔者将视听说三种模态相结合,让学生多感官感知信息,进一步增强互动与交际,促进学生语用能力的提升。
在8BM3U6 Travel Listening: The Eiffel Tower这节课中,笔者通过教学设计,引导学生进行口语表达。在多模态听后活动中,学生需要根据自己的听力笔记和绘制的草图,介绍埃菲尔铁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实现从听力笔记的可视化文本模态到口语输出的转化,完成了对信息的再构建,促进自身学习能力和思维品质的培养。课后,学生在听后活动的基础上录制介绍视频,以富有趣味的方式对学习成果进行了巩固。学生不仅复习了听力素材中的核心词汇,同时也提升了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
根据《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要求,语言技能中新增了“看”的技能,并介绍了“多模态语篇”的概念,帮助学生经历多元的学习体验,实现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多模态教育理论为当前的英语教学发展指明了新的道路,也为解决以往听力、口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解决思路。
就英语听力教学而言,该课型的核心目标就是要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的分析技能,最终理解语篇传递的信息。而多模态的资源能够扩大学生的输入渠道,培养他们记录关键信息的能力,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笔记习惯,最终完成对听力文本的梳理,理解语篇的含义。
就英语口语教学而言,图片、视频等非文字资源能够给学生提供多渠道的信息获取方式[3],使交际内容可视化,避免传统课堂中,学生只识其形,不知其意的问题,让学生在真实的交际场景中,理解会话的含义,并能够逐渐掌握灵活使用所学框架自由表达观点的能力。
从听说教学实践的角度出发,在我们的听力课堂上,大部分学生能够获取听力文本大意,但是学生在如何辨识把握关键信息和记录细节信息上感到困惑。在口语课堂上,学生能够熟练地进行固定的句型问答操练,但是学生对如何将句型运用在实际交际中并不明确。
因此,笔者将多模态理论运用在英语听说教学中,来探索基于多模态理论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在听说课堂上有效获取语篇中的关键信息和细节信息,避免机械式的固定问答操练,注重语言的交际性,关注到肢体语言及表情等非语言信息在交际中的价值。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笔者将多模态理论应用于听说教学中,并探索了适合本校学生实际情况的操作模式。从问卷和访谈中可以得出结论,学生在课堂上更加投入,参与度非常高。现代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多模态教学提供了技术保障。多模态视角下的英语听说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了各种多模态的活动,尽力创建真实的语境,有效促进意义的传递和理解。通过各模态之间的转换,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学生的学习体验,学生更加积极乐意参与到课堂中。教师可以结合各模态的优点,打造高效的课堂,确保学生更好地理解、把握、构建信息。因此,在之后的听说教学中,笔者将不断探索更多基于多模态理论的教学策略,来优化听说教学。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