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多模态视角下读写结合模式促进初中英语写作教学的实践

时间:2024-05-07

◎ 徐子凯 王颖婷

读写结合是近年来外语学界的热点话题。共享知识假设理论认为,学习者在阅读中输入的知识能够在写作中发挥作用,反之亦如此。[1]因此,依据该理论,教师不妨打破以往传统教学中阅读与写作相互独立的模式,尝试将其有机融合在一起,培养学生在具体主题背景下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语言输出水平。

多模态理论是《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版课标》)特别强调的内容。所谓多模态是指多种符号资源的集合,它既包括声音、视频等动态资源,又包括图片、图表等静态资源。[2]多模态理论的兴起离不开现代信息技术的进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妨整合资源,扩大学生的信息输入渠道,提高他们的学习表现能力。

本文将基于多模态与读写结合理论,主要介绍以此为指导思想所设计的教学实践活动,为探索解决传统课堂中读写割裂、学生写作产出效率低等问题提供思路。

一、英语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技能被视为英语教学中的一大难点。相当比例的学生表示其经常会面临诸如“下笔难”“写不明”等问题。究其根本原因,是学生对写作这一行为本质的认知产生了偏差。写作本是作者自由表达观点,分享、传递信息的一种自然行为。然而,在实际课堂中,不论是广大学生,还是不少教师,都仅仅将其视作应对考试的一项技能,从而在实际学习和教学中刻意且过分地围绕考察标准进行训练。因此,学生也就自然难以产出真实而令人感动的好作品。通过调研,笔者发现,目前英语写作课堂上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阅读过程与写作产出的割裂

就传统课堂来看,阅读与写作间的联系并不紧密,学生往往只是逐字阅读语篇,并完成翻译,粗浅地理解语篇大意,却忽略了语篇的写作特色、作者的写作目的等因素,从而无法体会到作品的内涵。因此,在正式写作时,学生也就难以意识到阅读与写作间的联系,借助优秀范例中的思想构建新的写作框架,体验创作的乐趣。

(二)语言输入手段的缺乏

在写作前的语言输入环节,输入手段、渠道的匮乏导致了学生有时仅仅只是在教师讲解后,抄写语言要点,完全忽视了语言的语用功能。因此,在产出时,学生容易感到素材缺乏,难以落笔,常常只是对给定的话题进行较为机械的扩展,难以感受写作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体验写作的交际功能。

(三)评价主体的单一

评价是帮助学生发现问题,给予学生适切反馈的重要渠道。然而,在传统的课堂中,教师评价往往处于绝对主导地位。然而,由于教师的评价风格具有较强的主观性,难免会造成学生收到的改进建议不充分,不客观,也就无法有效地指导学生改善写作存在的问题。

二、多模态理论及读写结合模式教学中的应用

所谓读写结合,以读促写就是要让学生在前期准备过程中通过阅读同主题的示范语篇,在具体且有意义的语境中学习与写作话题相关的核心语汇、梳理语篇结构,形成个人语料库,并进一步内化且运用到相关主题的写作中。[3]而多模态理论的加持,使得读写结合的模式更易于开展。

(一)精准分析教学内容及学情,制定适切教学目标

笔者以《英语》(牛津上海版)8BM3U6 Travel Writing部分内容为例进行说明,学生对单元大主题——旅行饶有兴趣。本节课的写作体裁为明信片。然而对出生在互联网时代的学生来说,明信片这一体裁对他们略显陌生。相当比例的学生不了解明信片的撰写格式、内容,以及明信片作为纸质媒介其背后蕴含的意义。基于上述分析,笔者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并解析范文结构,了解明信片的基本组成元素以及写作格式。

(2)通过完成多种模态转换的操练,熟悉明信片写作的要领,并产出一张明信片,介绍一次难忘的旅行经历。

(3)通过品读明信片核心内容并以模态协同的方式完成明信片创作,体会其作为纸质媒介背后蕴含的意义——用真挚的手写方式与亲近的人分享喜悦。

(二)多模态导入,激活背景知识

有效的课堂导入能够使学生快速适应课堂,进入状态。本节课中,教师首先向学生抛出三个问题:① Do you remember the last place you visited? ②What did you do there? ③ How would you describe your trip?询问学生过去的旅行经历以此来激活学生的背景知识(尤其是相关的语言)。接着,教师播放了一段简短的明信片制作视频,并特别用加粗红色字体进行了标注,引出并明确了本节课的写作体裁。

(三)模态高频转换,充分积累素材

想要达成以读促写的目的,前期“读”的过程便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教师设计了一系列层层递进且涉及模态转换的活动,旨在为学生的语言输出搭建扎实牢固的支架。

正式进入素材积累环节,学生首次阅读范文,并回答教师预设的四个问题:① Who will receive this postcard?② When did Amy arrive?③ What is she doing now?④ What is she going to do tomorrow? 以上四个问题帮助学生理解了范例明信片的基本内容,同时,也使他们初步了解了明信片的组成结构。接着,教师将明信片的不同组成部分进行拆分。学生则再次阅读范例,并推测各个板块的功能,完整地了解明信片写作的基本格式及必备要素。

随后,学生对范例明信片的核心内容进行第三遍阅读,并思考明信片的撰写遵循了何种顺序。通过时间线思维导图的提示,学生能够进行准确的判断,发现范例明信片是以时间顺序组织的。进而,教师得以带领学生理解各个时态(一般过去时、一般现在时、一般将来时)在语篇中的具体功能,以及作者如此安排的目的,完整地告知读者近期旅行的安排。

紧接着,教师向学生展示若干有关旅行的照片,并要求学生进行描述。并在第一轮描述完成后,向学生抛出问题:如何使描述更生动?在学习举例提示及简短的结对讨论后,学生能够发现改善写作的秘密,添加细节信息与写作人的内心感受。

待了解写作的润色方法后,教师引领学生再次将目光投向了最初的范例明信片。学生第四遍阅读语篇,找出了其中的不足之处,并进而对其润色。此时,教师要求学生朗读修改后的新明信片,并借机询问学生对比两版明信片后的阅读感受。由此,学生初步体会了明信片写作的意义——与亲近的人分享生活中、旅途中的喜悦。

(四)思维导图助力,实现自然产出

正式进入撰写环节,教师给予学生两人一组讨论的机会,依据蜘蛛思维导图的提示,简单交流写作思路,并完成提纲记录,实现了学习资料的可视化,为他们独立撰写,顺利完成写作提供了有力支撑。根据课堂观察,在正式写作时,学生的效率也有显著提高,能够自然地从输入过渡到输出,并在写作的过程中,再一次体悟明信片写作的意义。

(五)评价主体多元化,反馈效能最大化

完成明信片的撰写后,学生依据评价量表(见表1),首先进行自评,接着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组内互评,并推举典型的作品交由教师进行点评,从多方位收获了较为客观的写作反馈,用以帮助写作后的完善与提升。

表1 评价量表

(六)多模态协同能力运用,巩固学习成果

在课后,学生将观看教师提供的明信片制作视频,借由视觉模态的刺激,了解手工制作明信片的要领,并尝试亲手制作一张明信片,送给他们的家人、朋友等亲近的人,在触觉、视觉双模态的引领下,巩固本课时的学习成果。

三、启示与建议

(一)基于真实语境,设计范例语篇

范例语篇是阅读教学中学生获取语言输入的第一来源。有时教材中提供的原始语篇无法满足实际教学目标。因此,教师需要对其进行改编,使其在内容编排以及格式上更贴近学生的学习需求。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必须遵循立足真实情境这一准则,力保范例语篇的规范性、典型性以及其与学生真实生活的相关性,使学生能够获取有意义的输入。

(二)重视阅读过程,深挖语篇价值

足够且有价值的输入是实现语言输出的重要保障,而在写作课堂中,对于范例语篇的解析则必须同时保证广度与深度。广度是指对语篇体裁格式、话题语汇及句式的全方位涵盖。而深度,则是对语篇内容、写作目的及价值的多角度聚焦。所谓读写结合,只有保证有深度地读,才能推进高质量地写。

(三)模态资源整合,提高输出效能

多模态理论为写作课堂效能的提升注入了新的活力。课堂前期,高频的模态转换阅读活动为学生积累素材打下了坚实基础;课堂中期,可视化支架的搭建为学生实现流畅自然的产出提供了有力保障;课堂后期,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为学生收集客观反馈打通了宽广渠道。而在课后,多模态协同的作业设计为学生巩固学习成果提供了趣味途径。

写作水平是衡量学生语言能力的重要标准之一。总之,教师要积极尝试创新,将读写结合的模式与多模态理论充分运用到英语课堂教学中,落实《2022版课标》理念,不断优化教学策略,助力课堂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