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时间:2024-05-07

黎学建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而创新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为培养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一代创新人才,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一、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创新动机

心理学家在研究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问题时指出: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不会自然涌现,它取决于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因此,教师要积极实行启发式教学,创设探究性问题情境,调动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激发学生求知欲。例如,教学《古风》这首诗,我先放录像,让学生看到农民辛苦劳作的过程和喜获丰收的场面,体会诗句“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意思,继而提出:既然农民种得广、收得多,理应过上好日子,可是为什么“农夫犹饿死”呢?这一具有探索性的问题,有效地诱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通过思考讨论来探求答案,并在成功的体验中逐步养成勇于探索,敢于挑战的精神,强化了创新动机。

二、训练发散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发散性思维以某一事物为触发点,多角度、多方向引出问题,展开思路,提炼创造性思维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教学《跳水》一课,船长的孩子为了追赶抢去他帽子的猴子而爬上桅杆顶端,情势十分危险,除了船长用开枪的办法命令他跳水外,还可以有哪些办法使孩子下来?提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学生自会设想出许多救孩子的办法。但是,教学的目的还不能停留于此,教师需要再引导学生将他们所想的众多办法与船长的用开枪命令的办法进行比较、选择,经过讨论,学生就会明白,在当时的特定情势下,只有船长的办法才是最佳的、管用的,其他的办法都无济于事。又如指导学生写作文《我的爸爸》,为打破学生人云亦云的定势思维,我引导学生运用发散思维,从多角度选材。(1)从品德的角度选材,可以写“我的爸爸很正直”“我的爸爸吃苦耐劳”“我的小心眼儿的爸爸”等等。(2)从性格的角度选材,可以写“我的爸爸很幽默”“不爱笑的爸爸”等。(3)从家庭和社会作用角度选材,可以写“爸爸是我家的顶梁柱”“爸爸是名好警察”“爸爸下岗了”等等。(4)从才能角度选材,可以写“爸爸真能干”“爸爸有副好嗓子”等等。

三、鼓励质疑问难,激发创新思维

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巧设疑问,引导学生质疑,教会学生质疑。通过多种形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大胆质疑的探索精神,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面的思考问题,大胆提出问题,逐步养成质疑问难的习惯。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学习《拔苗助长》一课时,学生提出:“秧苗很小,拔高一节,早就翻倒了。”“家里人赶快跑去,时间很短,秧苗可能蔫了,不可能枯死。”凭着已有的经验和对课文的理解,提出了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激发了创新思维的火花。

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关键在于教师是否具有创新意识。如果教师具有较强的创造力,就会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出启发性的问题,拓宽学生的思路,使学生思维活跃起来。如果教师具有创造意识和民主意识,就会创设一种适合发展学生创造性的师生和谐的民主环境。因为学生的学习创造性需要多多鼓励,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提问、回答问题中的一些创造性的火花,及时给予鼓励,给予表达的机会,使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意见,真正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改革教材,改革教学方法,抓住语文教学的根本,建立全新的教学模式,从整体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发展直觉思维,形成创新习惯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结合语言文字训练,让学生开展直觉认识活动,培养良好的直觉“习惯”。方法之一是鼓励学生对问题进行猜想和推测,并引导学生作出验证。如教学《登山》一课,列宁第一次很害怕地走过那一边是峭壁,一边是深渊,只能容下一只脚的小路,我启发学生推测与猜想:“列宁下山时还会选择这条路吗?”“如果是你,又会选择走哪条路呢?”引导学生带着直觉判别提出的问题细读课文,进行验证,从而体会革命者不怕困难、自觉锻炼的精神。这样引导学生直觉判断,激发了学生探索热情,也提高了阅读的针对性。在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过程中,由于直觉思维具有或然性,它不是必然的,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因而教者对学生错误或不完全的猜想,也可以加以引导,切忌讽刺、挖苦、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责任编辑 魏文琦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