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唐建华
“创造始于问题,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首先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问题教学。”问题是促进学习的动力,是思维的起点。所谓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教材内容所产生的一种主动质疑并积极探究的心理状态。思想政治课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乃至终身学习技能具有重要影响,也是创新时代的内在要求。
一、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必要
1. 新课程改革发展的客观需要。新课程标准提出:教学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和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充满教学民主的过程中提高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要实现该目标就要从根本上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主导地位不能代替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教学方式由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向启发式教学转变。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的地位和作用也转变成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把问题作为思维的起点,引导学生主动质疑、调查、探究,促进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学会学习,从而掌握终身学习必备的基本技能。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学习向积极主动学习转变,更多参与到课堂探究讨论问题上来,学生必须调动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记忆力、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课堂教学变成学生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和更新问题的过程,这种转变凸现了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重要性,因为培养问题意识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没有问题意识,教学将失去活力,也就无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 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需要。学习者必须思考三个层面的问题:学什么?为什么学?怎样学?对于教师而言,了解学情是实施针对性教学的前提,要想真正掌握学情必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大胆提问。老师根据了解到的学情来进行针对性教学,使之直击学生疑点,从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而传统教学理念是以传授知识为目的,忽略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教师“一言堂”,结果学生没有时间和空间去发现问题,更没有机会思考问题、探索问题,他们只会被动的接受老师讲解的知识,不会主动思考问题,对问题缺乏深层次理解,学生的能力发展受到限制,这样的教学效益必定低下。
二、学生问题意识现状调查及原因分析
1. 现状调查
(1)学生不敢问。粤西北地区是经济欠发达地区,也是教育落后地区,与教育发达地区相比,学生视野窄,见识少,不少学生来自农村,虽然学习勤奋,为人诚实,但性格内向,不善言词,思想保守,怕提出问题时被同学讥笑为弱智或被认为出风头,怕提出问题时被老师误认为自己是学习差的学生,从而影响自己在老师心中的形象,往往学习上有问题也不敢提问。
(2)学生不善问。所谓不善问就是学生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由于大多数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不扎实,往往缺乏产生问题意识的基础。有些学生连应对教材内容都有难度,更谈不上对内容持怀疑态度了。长期养成了老师布置什么我就做什么,老师提问什么我就回答什么的思维习惯。遇到学习上的难题向老师请教完了就算了,很少深究问题,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很少听到学生反问几个为什么,学生提出有深度的问题就更少了。
2. 原因分析
(1)心理因素。学生不敢问的主要原因是自卑心理、恐惧心理、迷信心理在作怪。学生认为自己学习基础差、学习能力弱,自己提出问题担心被老师和同学讥笑或被认为不务正业。不敢对课文观点持怀疑态度或多问几个为什么,也不敢质疑教师的观点。自己没有独立的见解,缺乏进取心和探索精神,唯书本和教师所讲是从。长此以往,影响了问题意识的培养。
(2)知识能力因素。学生不善问的主要原因是知识面不广、知识能力不高、口头表达能力差。学问学问,有学就有问。学生提出问题本是教学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但问题意识的培养需要一定的知识和能力基础,要想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就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知识面窄、思维能力差导致其问题意识差,有时所提问题既没有深度也没有广度,甚至把课文知识混淆,张冠李戴。知识储备的多少直接制约问题的产生和问题的质量。
(3)现行教育机制制约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书本至上的思想在学生和教师头脑中根深蒂固,教师变成书本知识的传达者,学生变成书本知识的接受者。课堂上学生很少会对书本知识和教师的观点产生疑问,学生质疑问题的意识很淡薄。虽然新课标提出要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但现实并非如人所愿。
三、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
1. 加强“双基”教学,让学生“能问”。问题的产生不是无缘无故的,它是建立在已知的基础上对新知深层次的本质规律进行探究反思产生的,为此,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精心组织课堂教学,教学内容讲解要简明扼要、详略有当,深度内容要让学生思考回答,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提供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基础。教师不仅要具有驾驭课堂教学“传道、授业、解惑”的能力,还应具有引导学生思考发问的教学思想。教师可以从丰富的背景材料中诱发问题、演绎问题,让学生形成问题,然后探索问题、解决问题。
2. 营造和谐氛围,让学生“敢问”。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是学生“敢问”的前提。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体现在课堂上就是要发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教师要理解、尊重学生,平等对待每个学生的表现。要鼓励学生善于对课本知识有关原理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鼓励学生大胆发问。要塑造和蔼可亲的教师形象,让学生在思考和探究问题中放下心理包袱,对问题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充分表达自己的学习疑问。
3. 培养学习兴趣,让学生“乐问”。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识设下陷阱、造成悬念,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问题和思考问题。或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良好的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好手段,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方法,只要能够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都是值得运用和借鉴的。学生在已知和新知的矛盾运动中深刻理解和把握问题的本质和规律。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实现以“误”引“悟”的教学目标。培养学习兴趣,教师还要对学生作出恰当的评价,对学生要表现出充分的重视及足够的尊重,赞扬要满怀真诚,要积极挖掘他们回答问题中的闪光点,多进行鼓励性的问题评价,使他们养成爱提问题、多提问题、提好问题的习惯。
责任编辑 魏文琦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