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美术设计课创造思维训练教学模式初探

时间:2024-05-07

唐雪娟

在小学阶段的美育教学中,设计课内容很多,主要分平面设计与立体设计。为了培养适合未来社会所需求的人才,设计教学必须注重学生的设计思维、操作能力、审美与应用的能力等培养。这就要改革传统的“示范——模仿——评价”的教学模式,把设计的“构思——审美——创造——应用”的空间还给学生主体。“创造思维训练教学模式”是缘此而提出的。

一、美术设计课创造思维训练的理论依据

德国心理学家恩斯特·卡西尔认为:人的本性不是一种实体性的东西,而是人自我塑造的一种过程,真正的人性无非就是人的无限的創造活动。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素质,也是国家进步、社会发展的基础,作为审美素质教育主渠道的美术课堂教学更应注重创造能力培养。因此,学生的设计学习要与信息社会需要结合。渗透生活与应用、社会与科学等知识,注重设计的审美与应用的思维分析,强化审美思维、应用思维、创造思维的训练,发展学生的自立力和创造力,全面达到美术设计教学的任务。

二、美术设计课创造思维训练模式架构

1. 创造审美情境。这一阶段是学生明确设计目标进行直觉思维训练的阶段。为了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形成设计对象的造型、材料、结构的表象,要根据主题设计适合学生各种感官体验的媒体,创设审美情景,激发学生对设计的注意和兴趣。

2. 创造思维训练。(1)围绕设计基本元素的变化进行创造思维训练。如《生肖邮票》一课,先让学生找出邮票设计的最基本元素,即“图案、文字、色彩”,然后引导学生运用美感形式,如对称、均衡、渐变、重复等维度加以变化,以达到求新求异的目的。(2)妙用材料工具,启发创造思维。在设计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在审美创造中感受不同材料不同的肌理、不同的美感而产生丰富的联想,开拓创造思维的空间。(3)多向联想思维训练。引导学生从设计与生活、自然、社会、审美、实用的联系上,拓展创造思维的空间。启发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各种现象进行联想,寻找的灵感,多向渗透,培养创造思维能力。

3. 审美应用设计。通过审美感知体验和设计创造思维训练后,学生对审美设计对象了产生创作兴趣和意欲。教师要因势利导,提供想象、创造的表现空间。如:可以个人设计或合作设计,可按自己意图尝试选择材料,可翻阅资料等等。还要指导设计的操作活动,使学生“设计构思与操作同步”。

4. 反思创造评价。这是学生反馈评价和反思“设计创作”学习过程阶段,应让学生学会对自己创造过程和作品进行评价。

三、美术设计课创造思维教学模式分析

1. 教学内容可选择性大,具有弹性。由于美术课程标准中四个学习领域是相对的,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新课标并没有规定学习领域在总课时中所占的比例,不同地区、不同的美术教师可充分利用自身优势设计和开展丰富多彩的优质教学活动,创设情境,让学生课堂上体验探究的愉悦与成功感;拉近课堂与现实生活的关系,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体验生活。

2. 教学方法灵活自由。教学中应注重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审美能力,如何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如何鼓励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

3. 选择丰富、恰当的教学资源为教学模式锦上添花。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美术课程中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利用丰富、恰当的教学资源,更体现和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更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美术学习,也给予教师更广阔的教学空间,激发教师的积极性。

四、实施策略

1. 创作设计的内容要与生活经验结合。创造源泉来自生活。在设计教学中,要让学生理解具象或抽象的造型及其应用的原理和方法,这就要结合学生生活体验和审美体验,才能激发学生的设计兴趣与创作意欲。

2. 注重设计创造思维训练。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出设计的最基本元素,从形式美和应用特点进行构思,要关注学生设计的创造性。

3. 创设适合学生设计与应用的教学氛围。设计活动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是学生之间相互启发、发挥想象、取长补短、协同创造的学习过程。因此,教师要营造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充满平等、自由,充满合作竞争的氛围。注意学生各人知识、经验存在的差异,因材施教。

责任编辑 魏文琦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