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黄笑颜
有效的聆听会让学生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习得对音乐作品的节奏、旋律、和声、速度、力度、调式等各个基本要素,具有敏锐的感知和鉴赏能力,通过不断的实践和体验,逐步理解音乐作品的情感。
一、挖掘“听”的内涵,培养学生理解音乐的能力
音乐的内涵都渗透在音乐里,只要会听,听者的心灵就会与音乐产生共鸣,享受到音乐所表达的每一种情绪和美感。教师应最大限度地挖掘音乐所发出的信息,培养学生的听觉意识,感受,理解音乐。
1. 挖掘音乐要素的内涵
在音乐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音乐知识去感知、理解、鉴赏音乐作品,而音乐作品是通过力度的强弱变化,丰富的和声、优美动人的节奏等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的。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聆听音乐时,要从音乐本身的要素出发,逐步培养理解力,才能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2. 挖掘音乐背景的内涵
音乐反映的是时代风貌的产物,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创作的音乐作品,所要表达的精神风貌也就不同。教师应该根据多元的渠道,收集音乐作品背后的故事,了解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引导学生理解音乐、感受音乐,开阔视野,拓展思维。
二、教给“听”的方法,培养学生“聆听”音乐的能力
音乐艺术的内涵就蕴藏在每一个跳动的音符中,只要学会聆听,聆听者的心灵就会与音乐产生共鸣,领略到音乐所表达的情绪和美感。教师应最大限度地挖掘音乐本身的深厚内涵,培养学生的听觉意识,感受、理解音乐。 这就要求我们在新授课的预设时,把“听”作为基础,并将“听”的训练贯穿教学的全过程。在课堂上老师必须合理安排聆听的教学环节,让学生习得“初步聆听,整体感知”,“分段聆听,走进音乐”,“再次聆听、体会情感”的能力。
1. 初步聆听,整体感知
在“初步聆听、整体感知”的过程中,老师就始终把“听”放在首位,通过聆听整首音乐作品进行整体感知,初步感知作品的节奏、音乐情境、分辨演奏形式,简单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等,使学生对作品有个初步的认识。
2. 分段聆听,走进音乐
“分段聆听,走进音乐”是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分段聆听作品,并进行细致的赏析,感受作品的情绪、风格,分析作品的乐段、旋律走向、曲式结构,了解节奏、速度、力度等表现要素在音乐作品中的作用,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多给听觉制造接触音乐机会,分析音乐作品所使用的音响,人声与乐器的类别、音色;分析音乐中的节奏、节拍、旋律、音程、和弦、和声;分析音乐中的基本要素的运用、音乐的体裁、表现形式等。通过音乐作品的分段聆听,逐步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音乐各要素丰富的表现功能,真正走进音乐作品中,感受其韵律之美。
3. 再次聆听,体会情感
“再次聆听,体会情感”是在学生分段听赏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音乐的耳朵”感受整首音乐作品。新课标提倡“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的感受与见解”。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应不失时机地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发展他们的创造思维,利用语言、动作等描述音乐中的事件,以此表现出对所欣赏音乐的感知、记忆能力等,创造机会给学生充分体会音乐内涵,发展学生的音乐创造力和想象力,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赏习惯和审美能力。
三、创新“听”的教法,激发学生“聆听”的情趣
“技术教学是短暂的,一段时间后就会生疏甚至遗忘,而艺术教学是终生收益的。”音乐基础知识与技能则是音乐审美中探索、感受、理解和表现音乐的重要基础,没有一定的音乐知识技能是绝难形成音乐审美能力的。一部优秀的音乐作品,往往通过音乐的基本元素旋律、速度、力度、曲式等方面的表现,我们在音乐欣赏课堂中,应该利用这些元素,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习得音乐的知识与技能,以保证聆听的质量。曾看过一个欣赏《乒乓变奏曲》教学的案例:教师采用演奏旋律片段,让学生听辨。师:“我们聆听的乐曲主题改变了演奏方法、改变了速度,你听,现在老师弹奏的主题音乐又有什么变化?”学生:“加入了伴奏,旋律音高了、给旋律加了一些音。”师:“这样的演奏叫做变奏。”教师:“那么你们再听听全曲共有几次变奏?”学生仔细聆听后回答:“共有5次。”教师:“把主题和变奏加在一起,这样的曲子成为变奏曲,今天我们听的是《乒乓变奏曲》。”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非常形象地诠释了“变奏”这个概念,学生积极发掘思维,带着任务高质量地聆听,轻松地理解了“变奏”,一步一步地学会了《乒乓变奏曲》的曲式结构,体会了音乐的结构之美。
责任编辑 邱 丽endprint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