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梁华英
俗话说:“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经过精心设计的导课如同一座桥梁,使新课和旧课得以贯通;如戏剧的序幕,预示着后面的高潮和结局;也如同一座灯塔,导引着学生的思维航向。
一、解题导课
一篇文章的标题,往往是理解这篇课文的一条线索,是这篇文章中心的归结。如果教师能有意识地从解释课题、引发题意入手,不但有助于学生审清题意,了解这篇文章的大概内容,而且能使学生进入新课学习之前有个心理铺垫。在讲授《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时,为了让学生更清楚领悟鲁迅先生在这篇文章中所表达的情感,我启发学生分析标题的结构。“忘却”与“记念”是一对反义词,“为了忘却”是作“记念”的定语,这显然有些矛盾。我进一步解释,标题含义是要从始终支配自己的悲痛情绪中摆脱出来,暂时“忘却”烈士牺牲给人们带来的伤痛,以更有效的战斗来纪念死者。标题意义明白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就更深刻、更透彻了。
二、情境导课
平时的生活和课文中所描绘的情境有着很大的差别,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能创设出一个与课文相符合的情境,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进入角色,将会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学习《鸿门宴》时,我首先让学生听歌曲《霸王别姬》,音乐响起,学生立即被歌曲中所体现出来的项羽对虞姬的万丈柔情以及英雄末路的无奈所深深吸引,然后我问:“曾经是‘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怎么会沦落到这样一种下场呢?让我们来看一下司马迁是如何告诉我们的。”这样便将学生的思维引入了恰当的轨道,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进入角色。
三、温故导课
《荷塘月色》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写景抒情散文。导课时,我先引导学生回顾初中学过的《爱莲说》。大家集体朗诵完这篇文章后,我提了一个问题:在这篇文章中,寄寓了周敦颐怎样的思想感情?学生们稍加思索,基本上都能回答:寄寓了作者“出淤泥而不染”的正直高洁的思想情操。我接着说:“写景是为了抒情,荷花自古至今在人们的心目中都是一种高尚品质的象征。今天我们学习的《荷塘月色》是写作于1927年中国发生政局大动荡之际,朱自清先生在这篇文章中描写荷花,也是寄寓他绝不和反动政府同流合污,保持正直人格的情怀。文章中的荷花,是他人格的写照。现在,我们就来欣赏一下朱自清笔下的荷花又是怎样的一番风景。”此时,学生已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对课文的学习兴趣也大大提高了。
四、故事导课
课讲得生动形象、深入浅出,是衡量一位老师教学水平的标准之一。在讲述《明湖居听书》一文之前,我讲了一个故事:古代有一个商人,身材非常魁梧,他的妻子却长得娇小玲珑。有一天两人带了很多鸡蛋去非洲卖。先是商人提着几篮鸡蛋去市集,一连几天,他的鸡蛋却无人问津。后来换了妻子去,鸡蛋就很快销售一空。这是什么原因呢?学生们纷纷发表意见,但答案都未得要领。我就揭开了谜底:原因是商人身材高手也大,鸡蛋放在手上就显得小;妻子身材娇小手掌也小,鸡蛋放在她手上就显得大了,所以人们争着买她的鸡蛋。学生恍然大悟。我接着启发学生:这种手法经常运用于文艺作品当中,叫什么?学生异口同声:衬托。我接着开始导入新课:《明湖居听书》是通过记叙老残听书的过程,赞扬了一位民间艺人白妞的演唱艺术。音乐艺术是很难描写的,作者在选择和安排材料时颇具匠心,先后写了琴师、黑妞、白妞三个人的演奏和弹唱,大家通过学习这篇文章,看看作者是如何一层一层地进行衬托,描绘出白妞演唱的精妙。
五、激情导课
教师的感情抒发把握了分寸,学生就能在思想上引起共鸣,才能激起学习课文的热情。《废墟的召唤》是篇抒情散文,课前我对导课作了精心准备:“中国是个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文化艺术传统。在两个半世纪前,当时的统治者下令修建了一座中华文化艺术的结晶——圆明园,历经一个世纪的扩建、改造,荟萃了中西文化艺术的精华,被誉为‘万园之园、‘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人间天堂的一朵建筑艺术奇葩终于展现于世人眼前。艺术是辉煌的,然而积贫积弱的清政府未能长久地保存这一人间奇迹。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1900年的八国联军入侵中国,这两次战火焚烧了圆明园,西方列强虎视眈眈,他们能抢的就抢,不能抢的就烧。艺术之花凋谢了,孱弱的山河呜咽。一个世纪之后的今天,历史的遗迹仍在,作为民族耻辱的标志仍在,中华民族的子子孙孙仍在!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在历史陈迹之前,我们是否有所思,有所感呢?”这次演讲式的激情导课,很快把学生的思想感情带入了课文所描述的特定情境中,引起学生内心世界的强烈共鸣,也促进了课堂交流的艺术效果。
责任编辑 邱 丽endprint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