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创设有效情景 优化小学德育

时间:2024-05-07

○ 高台县巷道镇正远小学

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按照社会或者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学生优秀品德素养、个性特征的教育活动。教师在德育过程中,如果不能引入故事、情境教学等方式,一味采用平铺直叙的授课方法,就无法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学生的课堂活跃度低,教学收效甚微。这些教学问题既影响了德育功能的实现,也限制了学校的整体教育质量。因此,教师要顺应时代的教育新要求,开展以情景式教学为主的创新式教学,让学生在教学情景之中身临其境地去思考、感受、顿悟。

一、构建情景德育的意义

1.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小学生一般比较喜欢动画片,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选择符合他们年龄特点且有教育意义的动画片片段进行放映,旨在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活跃度。在动画片段放映结束后,教师可趁机引导学生明确片中人物的言行哪些是值得自己学习的,借此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师也可给定主题,让学生通过参演课本剧、童话剧等,投入体验式的情景之中[1]。实践证明,教师借助情景式教学法开展德育,可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升德育效果,完成德育任务。

2.有利于开拓创造思维。情景式教学有一些比较重要的特征,就是学生的体验性、参与性比较明显,教师开展情景式教学,有利于开阔学生的学习思维。教师可引入一些游戏表演活动,根据不同的品德教育需要,设定相应的模拟情景,让学生进行表演。表演方式、表演语言等均可由学生自己进行设计,旨在开阔学生的思维,激发其创造性。游戏结束后,教师可针对学生的表演内容进行总结,对学生的表现给予相应的指导,进一步加深学生的印象。若学生的表演涉及到一些团体游戏,还可培养学生团结友爱的思想品德,使其树立良好的团队观。

3.有利于培养良好品德。在情景式教学中,一般由教师规定一个情景,让学生进行表演和思考。教师可联系生活实际和当下热点,规定情景来传达正确的品德。比如,教师可选择公交车让座、老人摔倒等热点问题,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再互换角色,分别体验得到帮助和没有得到帮助的心情,体验帮助别人和冷漠对待的心理状态。教师应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培养学生乐于助人、尊老爱幼等品德。这些热点问题均是社会生活中普遍发生的问题,更能激起学生的代入感和认同感,也能加深学生的记忆,使其今后在生活中遇到类似问题,会有自己的判断和相应的处理方式。

4.有利于培养独立人格。许多小学生的依赖性很强,独立生活的意识和能力不强,也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在遇到小事时也会询问他人意见。教师在进行小学德育时,要注意这一点,引入情景式教学对德育进行创新,帮助学生从小培养独立人格。教师可给定情景,让学生自由思考,直接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2]。教师不会直接告诉学生事情的对错,而是让学生自己去判断;不直接告知学生一旦遇到问题,应该怎么解决,而是让他自己思考,使其总结出一套自己的解决方案。这样,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不管遇到什么问题,学生都能够独立思考,独立分析利弊,做出适合的决定,不会人云亦云,没有主见。通过这样的方式,从小培养独立型人格,做具有良好品德的有为青年。

二、构建情景德育的具体方式

1.善用教材情景。小学德育教材中会包含一些情景,除了文字对话的情景外,有一些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表现情景。教师要善用这些情景,展开有效的德育。教师可选取一段情景,让学生表达自己对这段情景的理解,使其有代入感,切身体会和理解情景内涵,旨在活跃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理解知识与吸收知识的能力。比如,教师可选取《大家的“朋友”》教材内容中垃圾桶和路灯的情景,让学生走进情景之中,根据垃圾桶和路灯的“心里话”,领悟垃圾桶和路灯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它们是大家的“朋友”的真正含义。在这两个情景中,垃圾桶和路灯均是站在第一人称的角度“说”出了“心里话”,可增强小学生的代入感,让自己体会垃圾桶和路灯为人们服务的心情,也让学生感悟公共设施在日常生活中的实用价值,从而有效实现这节课的德育目标,培养小学生的德育素养。

2.开设问题型情景。问题型情景是以问题为主的教学情景,而“有效问题”是课堂教学的关键要素,教师向学生抛出有效的问题,可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力,使其主动展开独立思考,还可让学生带着好奇心和一定的目的展开学习,有利于促使学生在思维发散时获取更多的知识[3]。教师要适时地提出疑问,多向小学生询问为什么,要善于运用逆向思维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创设问题型情景如下:小学生在放学路上捡到别人的钱包应该怎么做?如果没有这样做,失主会面临怎样的情况?未归还失主钱包的小学生会有怎样的心理变化?这几个问题可引发学生的思考,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小学生是一张白纸,他们往往不会隐藏自己的想法,会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因此,教师可借助这样的问题情景,了解到学生的真实想法,并加以适当的引导,提高问题情景教学的德育效果。

3.引入角色扮演情景。教师在授课时,可开展角色扮演式情景教学。教师一般可根据教材或生活中的案例,为学生创设课堂剧,让学生根据课堂剧的内容进行角色扮演,这可让学生主动进行思考,主动揣摩人物的心理,了解人物的行为模式,可对学生的学习理解起到推动作用。在进行情景表演时,一般要有多个角色做支撑,学生要揣摩对方的表现和话语,增加学生的沟通技巧,增强学生的同理心[4]。这一表演模式,可有效锻炼学生之间的团结合作意识,引发学生对道德问题的思考。

比如,教师在执教《心中的110》一课时,可创设一个具有不同角色的课堂剧。课堂剧的人物角色可包括面临着被拐卖的小学生、拐卖孩子的坏叔叔、坏叔叔的同伙、附近的路人、警察。教师可根据这几个角色创设角色扮演的教学情景:“下午放学后,小明一个人背着小书包踏上回家的路,可走着走着,他遇到了一个陌生的叔叔告诉他,他是爸爸的朋友,爸爸就在不远处等他一起回家,让他和叔叔一起过去……”这一情景交代了故事的背景,也大概预示了两个不同的发展过程:一是小明没成功识别坏人,到了指定地点之后发现自己受骗;二是小学生成功识别坏人,在一开始就努力想办法自救。

教师可让学生分成两个小组,各自走进情景之中,分别扮演几个重要角色,演绎两个不同的课堂剧,亲身体验识别坏人、努力自救的自我保护过程,感受自我保护和提升安全意识的重要性,学会自主辨别身边发生的危险,懂得采取有用的措施保护好自己。实践证明,角色扮演情景式教学可增强小学生对德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也可提高自己的德育素养与实践能力。

4.设定情景主题。小学德育教学中,教师除了可以利用教材情景、角色扮演法展开情景式教学,还可通过设定情景主题的方式优化情景式的德育教学模式[5]。一般可由教师给出一个主题,由学生自由发挥。比如,教师可在执教《爸爸妈妈在我心中》一课时,设定一个孩子孝顺父母的情景,学生可依据自己与父母之间的情感,展现自己在家孝顺父母的具体做法。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表现方式,有的学生的方式是给父母洗脚,有的是饭后刷碗,有的是做家务等等。这一情景式的德育活动可发散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受到启发,学会借鉴其他同学的做法,更好地孝顺父母。

教师还可鼓励学生主动谈爸爸妈妈是如何呵护自己成长的,让学生富有情感地讲述自己在家长的养育与呵护下健康成长的过程。这一自我表达的教学活动可引发学生对德育主题的深思,学会反思自己的做法,主动思考今后如何改进。在这一环节,教师可适当融入感恩教育的内容,让小学生围绕自己对父母的感恩之情,抒发个人的见解,旨在将感恩教育渗透到德育课堂之中,丰富德育内容,增强德育活力。实践证明,教师通过设定情景主题的方式展开德育活动,可向学生传递孝顺父母等主题思想,又能活跃课堂氛围,感染其他同学,起到了比较理想的德育成效。

综上所述,情景式教学法在小学德育中有着不可忽视的教育价值,不仅可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还可达到很好的德育效果。国家在大力倡导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愈发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国家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国家所需的人才。因此,小学德育教师应响应国家的号召,将情景式教学法融入德育之中,承担起自己的德育责任,运用多种科学的方法加强和优化德育,让德育效果最大化。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