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语文课堂应慎重渗透“人文味”

时间:2024-05-07

○ 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小学

都说,语文课应该做到“语文味”和“人文味”两相宜。的确,在品味语言文字的同时,滋养品性、浸润情感、锻造内心,应该成为语文教师的“必修课”。但是,并非所有的“人文味”都能滋养学生,并非所有的品性都趋向积极、健康、高效的一面。如果介入的时机不合适,言说方式不合适,拓展的对象不合适,反而会伤害学生们、拘囿学生们。基于此,小学语文教学应在合适的、理性的,有分寸的取舍中,做到语文味和人文味的和谐统一。

一、应让课堂远离“硝烟味”

案例一:且看《一块奶酪》公开课中的教学片段:

师:说说现实生活中碰到特别有诱惑的食品但不属于你时,你们是怎么做的?

生1:我发现我们班的xxx总是抢别人的糖吃。

生2:我认识的一个大哥哥,就老是强迫我拿出自己的零食让他吃……

学生们越说越多,而教师则一直鼓励着学生“你方唱罢我登场”,好一派“百花争鸣”的热闹景象。表面看,这样的拓展由文本到现实,由理论说教到现实印证,由道德体验到生活拷问,是一条活泼的学用结合之路。然而,这样的道德渗透合适吗?师生是否发现那个被揭发出来的学生的脸红、恼怒和尴尬?细究,我们发现,语文课变成了批判课,人文味变成了“硝烟味”,如此,课堂哪有自由、惬意和安全?窃以为,面对这样的“揭发与互相揭发”,教师应该勇敢地按下“删除键”:“停!停!停!不要指名道姓,你只说你自己是如何面对巨大诱惑的,就行了!”这样的“调转”必将使学生们从压抑、紧张和“硝烟”中解脱出来,还课堂以清爽、自由和快乐。对此,教师应具备高度的警觉、敏感和快速反应,对学生们言说的走向加以合理引导。

二、让解读远离“单一性”

案例二:仍然以《一块奶酪》的教学为例,且看以下教学片断:

师:你喜不喜欢蚂蚁队长?说说喜欢或不喜欢的理由。

生1:我喜欢,因为蚂蚁队长特别遵守纪律,要求自己和其他人一样,不搞特殊。

生2:我不喜欢蚂蚁队长,因为从他发出指令的词句可以看出,他太威严了,不够亲切。

师:如果不严肃一点,就管不住这群蚂蚁……(其他还有准备说不喜欢蚂蚁队长的同学,听到教师的话,都不吭声了。)

多么遗憾,教师的一句话阻断了学生们的多元解读和个性解读。窃以为,教师完全可以放开权利,让学生们说说对蚂蚁队长的不喜欢,比如,蚂蚁队长中途居然下令蚂蚁们“哪里凉快就到哪里休息”,让蚂蚁们消失在草丛中,试图制造一个自己吃掉奶酪渣子而不被别的蚂蚁发现的场面。真理愈辩愈明,正是在“不喜欢”和“喜欢”的辩论中,学生们渐渐明白:是呀,蚂蚁队长不是“完人”,不是“圣者”,在此过程中生出一些自私、贪念和不自律是完全正常的,而这,丝毫不影响它的高大形象,反而更加真实、可爱。因为最终,经过内心的复杂斗争,它不是战胜了另一个“试图偷嘴”的自己吗?这样的一个辗转、迂回的心理变化,不也正是当下小学生的真实心理的反映吗?引领学生们在这样的“辗转”处或“迂回”处多多“较真”,必将在更深的层面上丰富学生们的语言生命、开阔学生们的情感版图、滋养学生们的精神生命。

三、让思维远离“表面性”

案例三:师:掉到地上的奶酪渣子被那个最小的蚂蚁吃掉之前和之后,蚂蚁们的反应一样吗?为什么?

生1:奶酪渣子被那个最小的蚂蚁吃掉之前,蚂蚁们“牵挂着那一点儿奶酪渣子”,吃掉之后,蚂蚁们干活的劲头比刚才更足了,这说明蚂蚁队长处理事情是公平的。

生2:说明了蚂蚁队长没有偷嘴,得到了大家的尊敬……

师总结:对。让最小的蚂蚁吃掉这块奶酪渣子是最公平的,所以大家干活的劲头比刚才更足了。

这样的拓展“顺风顺水靠岸”。然而,如果教学进行到这儿就戛然而止,显然,文本的张力还没有充分挖掘出来,余音还不够,后续力还不强。如,蚂蚁们干活的劲头之所以比刚才更足,是因为蚂蚁队长照顾了最弱小的那一位,而这样的处理让所有动物都感到心服口服。引领学生们在这样有争议的地方反复“纠缠”,必将发现更美的风景和更美的情感世界。

语文课堂中“人文味”的渗透,一定要慎之又慎。教师要有一双慧眼,不仅能识别“硝烟味”,而且善于按下“暂停键”;教师能充分尊重学生们个性化的阅读感悟,而不是限制、拘囿;教师能引领学生们深入到文本的深处和细微处开掘、体味,从而发现语言、思想和情感的高峰。人文味和语文味水乳交融,师生必将与以往不同。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