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如何培养农村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时间:2024-05-07

○ 张掖市甘州区党寨镇中心学校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学科素养加上“核心”后,除了听说读写思五个方面的知识、能力之外,还要把文学审美、文化价值、思想价值等纳入。由此,语文课程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更要注重优秀文化对学生的熏染,让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得到提升,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得到培养。作为一名基层的小学语文教师该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呢,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谈谈实践过程。

一、以人为本,大力发展学校特色文化

学校的发展最终还是人的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和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学校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坚持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认真实施素质教育。学校依托乡村少年宫开发了多项校本课程,形成课程与研学相结合的全方位、立体化的教育模式;积极开展各类校园活动,营造温馨和谐的育人环境;打造书香校园,开展“大课间集体诵读”活动,弘扬传统文化,注重教育渗透,培养学生自律意识;开展班级特色文化展示活动,创建学生手工艺品展区、班级文学园地等,不断推进课程文化建设,让课程引领学校特色发展。

《河西草》(校园刊物)创建于1988年,是学校校园文化中的一大亮点,由校长彭肃和学生们创办,创办之初是手写体刊物。随着不断地发展,在班年级进行推广,然后普及全校。现在,《河西草》以及《河西草小报》正式发行全校,成为党寨中心学校老师和孩子们的一片文学乐园。迄今,《河西草》已坚持创办了28年,刊发作品数千篇,成为众多老师和学生手头珍藏的文学刊物。

二、对于古诗词文本的解读,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国人情感的重要抒发方式,凝聚了中国人传统的审美思维。诗歌的言语表达表现了汉字独特的美感,通过语言文字所塑造的意象、意境往往又与诗人的情感相交融,构建了美的意象世界。既然古诗歌中传承了如此之多的诗情画意、文化情怀、美学理念,那么就要在解读中充分挖掘,也需要从中吸取文化智慧,在日常的生活中表现与创新,焕发古诗词文化新的生命力。但目前古诗词的文本的解读中,常常存在着“功利主义”的思维,是为了应试而生的,只是机械地对词语、诗句,表达方式的解读,是一种“我—它”疏离关系的文本浅层解读,不能走进文本,深入文本。这样导致了古诗词教学重知识积累,轻感性体验,注意诗词的背诵默写,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因素。

因此,我们注重古诗文教学,如在语文课上《沁园春·雪》在抑扬顿挫的朗诵中,别有一番韵味,为了让孩子们体味《沁园春·雪》的磅礴大气,把《三国演义》的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穿插其中,当气势豪迈的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在教室里响起时,孩子们红通通的小脸上,扬溢着兴奋和激动,再一次引导孩子们领会《沁园春·雪》文字的韵律和韵脚时,孩子们个个争相举手发言,教室里出现了一番“热气腾腾”的场景。

三、打牢基础,促进良好习惯养成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低年级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帮学生打好基础。首先,应该让学生从入学开始就打好识字的底子,“人生聪明识字时”,早读书就能早启智;其次,应让学生打好写字的底子,从刚开始写字的时候就严格要求、随时提醒学生正确的握笔姿势和正确的写字姿势,在学生写字的过程中进行细致到位的指导;再次,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应打好学生朗读的底子,在课堂上教师应该给孩子们更多的机会练习说话,让他们敢于在大众面前大大方方地说话;最后,打好学习语文好习惯的底子,这个好习惯需要日久天长的养成,这就是天天阅读的习惯,这个好习惯将会让学生受益终身。

要促进学生提高阅读能力,良好的学习习惯必不可少,教师要授人以渔,从多种角度入手,引导农村学生掌握良好的阅读方法,优化阅读效果,这样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也会有所提升。农村学生往往学习经验不足,且不懂得如何利用网络进行相关资源的搜索。教师可以给学生进行相关指导,告诉学生如何利用图书馆的书籍搜索系统填写关键词,并寻找自己想要阅读的诗词类书籍,如何利用网络进行关键词搜索等。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如何进行诗文诵读,尝试在田间地头、辽阔的大自然中诵读诗歌,这样能更好地感受到诗词的美好。此外,还可以指导学生如何进行查字典,当阅读古诗词时,学生必然会遇到一些不认识的生词,可以运用字典帮助阅读。在教师进行相关技巧的指导后,学生参与阅读的积极性更高了,阅读效果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