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民乐县第四中学
互动探究式教学模式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师生、生生互动的教学方式,它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教学效率的提升。这一教学模式包括课前预习互动、课中探究互动、课后作业互动等环节,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进而促进学生主动地探究数学知识,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互动探究式教学模式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谈谈自己的体会和看法。
互动探究重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的求知欲,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而设计课前预习作业尤其重要,它对引导学生接触新的教学内容、消除对教材的陌生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课前教师和学生的有效互动,可以帮助教师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有效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从而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如,在课前布置的“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的预习案中,有学生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现在需修建一个花坛,它的形状和大小都与学校已修好的三角形花坛一样,工人师傅该怎么做?在课堂上出示了这个预设的问题后,其他学生展开了讨论。有的学生提出了量出三个角、三个边的办法,有的学生提出了量部分角和边的方法。教师对这些问题的“生成”和讨论结果给予肯定和引导,并得出结论:使用全部测量数据比较繁琐,应提出“尽可能少地使用条件”来解决问题,并顺势利导,明确了全等三角形的概念以及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实践证明,采用课前预习这一环节不仅可以促使学生深入思考,有效促进师生互动,还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要使互动教学真正发挥实效,仅凭重视课堂中的各环节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从学生的内心出发,让他们萌生学习的热情,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互动。有经验的教师总是把课堂中的师生互动建立在师生间的平等、尊重、理解的基础上,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这样,学生才能放下包袱,主动大胆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把互动教学推到良性循环的轨道上来。一堂好的数学课堂,教师总是要想方设法创设情境,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促使学生在和谐的情境中去体会生活、探究问题,进而牢固地理解并掌握数学知识。当然,教师真诚的赞美、恰当的评价会让学生如沐春风,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
例如,在教学“去括号法则的探究”一课中,笔者设计了这样三个问题:1.老师去商店购买一些生活用品,带了a元钱,买牙膏花了b元,买牙刷花了c元,问老师还剩多少元钱?2.一条线段的长为m,在这条线段上截取两条线段,第一次长度为n,第二次长度为l,剩下的线段的长度是多少?学生列式解答完后,分别列代数式为:1.(a-b-c)元或[a-(b+c)]元,即a-(b+c)=a-b-c;2.m-n-l或m-(n+l),即m-(n+l)=mn-l。然后教师与学生互动,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观察上述几个代数式,请大家观察去括号前后有什么变化?经过思考之后,学生归纳出如下结论:去括号前是“+”号,去掉括号后,括号内各项都不变号;括号前是“-”号,去掉括号后,括号内各项都变号。
在本节课中,教师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出发,巧妙地设置了问题,给学生搭建了一个各抒己见、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让他们感知一题多解的乐趣,充分调动了学生从不同角度解题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课堂的有效互动似余音绕梁,促使学生产生意犹末尽之感,尤其数学这样的学科,还需要课后的练习与试题的检测,从而达到熟能生巧的目的。其研究阵地由课堂这一传授源迁移到生活这一接受源中去,只要教师细心观察、认真揣摩,课本上的好多知识都可以在实践中和课外去体验,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如,学习“三角形相似”之后,让学生去测量校园的旗杆高度等。实践证明,课后互动是补充课堂教学的一种有效手段,在课后,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深入探究,生成了一些略高于课堂知识的问题,或者借助于一些辅导资料进行深层次练习。随着知识点的加深,教师不得不进行必要的指导、点拨,这样无形中形成互动,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