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入户访”比“在线聊”更有时代嵌入感

时间:2024-05-07

樊树林

为什么学校入户家访,反而受到质疑?这不是入户家访错了,而是钢筋混凝土封闭的城市,隔阂了人与人之间的那份情那份爱,大家老死不相往来。所以对入户家访不适应,反而有了排斥心理,所以就有了对入户家访的偏见。

人们对教师家访并不会感到陌生。学校老师都经常到学生家进行家访,了解学生的情况,做好思想工作,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深受欢迎。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家访这个好传统渐渐地淡出我们的视线。随着网络时代的进步,微信、QQ群等便捷的通信方式为人们的交流带来方便,但家访却一直搁浅,别说上门家访,就是电话家访也成了奢望。

无数实践证明,家访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好办法;是了解学生家庭情况,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的金钥匙;是信息互动,沟通有无,了解社情民意,掌握“第一信号”的不二法门。笔者以为,无论互联网怎么发达,家访所带来的面对面、心贴心的交流机会,远比任何交流工具更有温度,而这种有温度的教育,永不过时。

遗憾的是,这样的好传统几乎离我们而去。实践证明:家访,是一个应当重新继承恢复的好传统,是一个不能丢掉的中国特色教育的法宝。诚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家访的形式已经发生变化,家访的沟通渠道、形式当与时俱进。不一定非要上门入户家访不可,有时候可以通过电话、微信、QQ群等便捷的通信方式进行,但在有时间的情况下,适当入户家访,比电话家访更有温度,因为这种面对面的交流,贴心贴肺,更让家访对象倍感亲切,从而达到心灵与心灵的吻合,也能够赢得家长的信任,让家长能够更好地理解、支持与配合教师的工作。无论如何入户家访的好传统决不能丢弃。

诚然,无论是什么形式和渠道的家访都需要带着一颗诚心去。为什么如今“交通方便了,反而离群众远了;通讯发达了,反而和群众交流困难了;干部的文化水平提高了,群众工作水平反而降低了”;为什么“与新社会群體说话,说不上去;与困难群众说话,说不下去;与青年学生说话,说不进去;与老同志说话,说不到一起去”?问题就在于没有把握好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的时代资源,下基层缺少“三真”。正如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的那样:“没有满腔的热忱,没有眼睛向下的决心,没有求知的渴望,没有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的精神,是一定不能做,也一定做不好的。”

编辑:王金梅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