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郑虹
【关键词】 义务教育;城区;大班额;择校热;思考
【中图分类号】 G46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9)23—0020—02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镇学校“大班额”“择校热”问题饱受社会“诟病”。近年来,为了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国家、省上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对切实做好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提出了“用两年时间,争取到2020年底,全部消除66人以上超大班额,基本消除现有56人以上大班额,全国大班额比例控制在5%以内” 的目标要求(按教育部的定义,中小学“36~45人”为正常班额,“46~55人”为偏大班额,“56~65人”为大班额,“66人以上”为超大班额),着力解决“大班额”“择校热”难题。
以筆者所在地天水市为例,据调查统计,2017年,全市义务教育阶段教学班有13457个,其中大班额有823个,占比6.12%;超大班额有210个,占比1.56%。2018年,全市义务教育阶段教学班有13189个,其中大班额有379个,占比2.87%,较上年下降了3.25个百分点;超大班额已基本得到消除。
一、“择校热”“大班额”问题产生的原因
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需求与日俱增,城区教育资源总量供给不足的问题仍然突出,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不断加剧,“择校热”“大班额”问题尚未从根本上有效解决,以秦州区、麦积区为主的主城区“择校热”“大班额”问题表现突出。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城区现有学位总量不足。城区现有中小学主要集中在老城区,学校规模整体不大,校园面积普遍较小,校舍面积有限,学位供给量少,扩展空间受到限制。一些学校整合利用现有资源、实施改扩建项目扩容增量,但杯水车薪,作用有限,通过改扩建学校增加的学位远远赶不上生源增加的速度,供需矛盾逐年加剧。
2.城乡教育差距不断拉大。近年来,农村老年化、空心化日益严重。全面改薄项目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推进,使城乡学校尤其是农村学校基础设施得到加强,办学条件硬件设施显著改善,但城乡间、校际间的教育发展仍不均衡,主要差距表现在“软件”方面,即教师的教学水平与整体合力。农村学校教学质量普遍低于城区,农村教育信息化设施设备的作用发挥不充分。相当部分农村学生家长望子成龙,想尽一切办法到城里租房,想方设法让子女到自己心仪的学校就读,导致“择校”之风盛行,“大班额”问题日益突出。农村学校尤其是教学点人数逐年下降,而城区学校人数则逐年攀升。
3.常住人口城镇化率逐年提高。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大势所趋。天水是农业大市,也是人口大市,每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大约以1.2%的速率提升,城市常住人口以平均4.62%的速度增长,每年净增城镇人口近5万人,加之国家二孩政策带来的人口红利,以及外来务工人员不断增加,中心城区人口负荷越来越大,原有教育资源已远远不能满足新形势新情况的需求。
4.城区教师严重短缺的矛盾不断加剧。教师数量总体短缺,据调查有的县和学校核定的教师编制人数多年未变,而学生人数和教学班数却逐年增加,随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标准化学校建设的推进,教师编制数量短缺问题更加凸显,如武山县应有教师编制8301名,实际仅有4442名,缺编高达3859名;秦州区安宁小学校舍充足,可扩班增加学生约1000人,但因教师不足无法扩班;秦州区伏羲中学学生由最初562人增加到现在的1810人,增长了3倍多,而教师仅由62人增加到96人,只增加了34人。教师年龄结构老化,城区学校教师流动慢,人员老龄化程度高,呈两极分化状态,难以满足正常教学需求。教师流动机制不健全,各县区主要以城区教师到乡村支教为主,但人心浮躁,人数较少且以体音美等学科居多,城乡之间、校际之间教师缺少有效的流动机制,城区学校教师一般只进不出。
二、解决“择校热”“大班额”的对策
基础教育承载着发展与未来。有效解决“择校热”“大班额”问题,需要创新思维、刚性约束,需要因势利导、加大力度,需要政府、教育主管部门采取非常措施加以破解,也需要学校、家长、社会的共同配合支持。
1.实施城区学校扩容增量工程,有效破解“城区挤”的问题。加强政府顶层设计,深入调研分析发展现状及趋向,市县两级应适时调整“全面改薄”项目,将改薄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区。针对城区“大班额”“择校热”问题制定专项规划,采取新建扩建改建等措施,对城区义务教育学校实施扩容增量工程。对出台的相关政策规划方案等进行细化,制定逐年分解落实的刚性考核措施,签订目标责任书,实行一票否决。市县两级从土地出让收入中刚性按比例提取用于解决城区教育资源不足的专项经费以保证建设经费。如秦州区提出了“六大举措”,一方面通过实施城区学校扩容增量工程,下大气力改建扩建新建学校,增加有效供给。另一方面实施“名校+弱校,融合建分校”的管理创新,通过谋划新建新华门小学一分校和玉泉分校,新建建设路第二小学一分校和枣园分校,顺应了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新期待,有效缓解了教育资源短缺的问题。同时,在积极发展公办学校的同时,引导符合条件有实力的企业和社会组织,发展一批民办中小学,进行有效补充,加快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
2.统筹城乡促均衡,有效解决“乡村弱”的问题。一是努力提升农村办学水平,严格施行“乡镇中心校引领、教育资源共享,教师业绩捆绑、体音美等联校走教、教学点协同发展”的管理办法,特别是对边远教学点,先通过教师走教实现开齐课程,再通过教育信息化实现开足课时,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二是建立城镇义务教育学校联盟。打破校校围墙阻隔,开展集团化办学,采取“老校+新校”“强校+弱校”等联合模式,发挥优质学校辐射带动作用,全面提高薄弱学校办学能力和教育质量。三是全面启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进一步提高“三通两平台”使用效能,推动教育信息化与教学工作深度融合,使每所学校、每个孩子都能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
3.严格招生政策和学籍管理,有效解决因择校造成的“大班额”问题。严格学籍管理,严把转学入口关,严格规范转学条件和程序,严禁随意转学插班和借读,防止产生新的“大班额”。一是实行阳光招生,遏制“择校”导致的“大班额”。坚持义务教育阶段划片免试就近入学原则,认真做好家长对择校、择班、择老师心理的疏导工作。加大宣传力度,强化正面引导,加大消除“大班额”的宣传和政策解读,纠正从众心理与盲目跟风行为,在全社会营造关心支持义务教育发展、积极消除“大班额”的良好氛围。二是全面实行随机均衡编班,遏制择班导致的大班额。严格按照“学生均衡编班、教师均衡搭配、先学生编班后配备教师”的原则,对义务教育学校起始年级所有学生进行均衡编班,教师均衡搭配,随机确定教学班,禁止义务教育学校举办重点班、特长班。三是严格落实学籍管理,遏制借转学变相择校。严格落实甘肃省义务教育学籍管理有关规定,利用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加强学生学籍管理,坚持“一生一籍、籍随人走”的原则,严把转学入口关。
4.创新教师编制管理,逐步化解城区教师短缺和农村教师相对富余的结构性矛盾。一是创新教师管理补充机制。改革创新以往僵化教条的管理体制方法,根据实际情况,重新核定教师编制。实行动态管理,促进城乡教师交流,积极化解城乡中小学师资结构性矛盾。武山等县教师编制归口教育部门统一管理、编办和人社部门备案管理的有效做法值得借鉴推广。针对各县区城区教师短缺的问题,一方面应从农村学校选调一部分师资进入城区学校适时补充,建立城乡教师流动长效机制,另一方面应加大招聘引进力度。相关部门要提前发布人才引进计划,从高校招聘引进毕业生,针对生物、地理、历史、化学、体育等小科目教师难以招聘的问题,开辟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同时继续加大农村特岗教师选聘转任工作的力度。二是推进城乡教师“县(区)管校聘”和校长名师交流体制改革。盘活、优化、共享教师资源,化解城区教师短缺和农村教师富裕结构性矛盾,使教师由“学校人”转化为“系统人”。通过业绩考核、社会推荐等方式,建立市县“名校长” “名师库”,实施知名校长、知名教师本级政府特殊津贴制度,根据需要适时进行动态交流,特别是推动校长、教师在城乡之间、校际之间轮岗交流,努力改变教师“一校教到老,校长一校当到老”的现状。逐步加大农村边远地方教师周转房建设力度,保障轮岗交流教师的工作生活。三是积极探索政府购买服务新模式。在当前教师编制无法满足需求的状况下,教育主管部门可根据需要,返聘部分符合教学要求、具备教学能力的优秀退休教师,并研究制定合理薪酬办法,充实教师队伍,以解燃眉之急。同时,严控“师生比”,进一步充实一线教师队伍,减少非教学人员,逐步将中小学后勤服務等纳入政府购买服务范围,有效提升教师编制使用效益。
编辑:陈富祥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