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必要性及措施

时间:2024-05-07

■张会琴

(清水县西关小学,甘肃 清水741400)

对于我们来说,传统文化是一座富矿,也是我们取之不竭的源头活水。当前,很多学校过分地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忽略了培养学生继承与发展传统文化的精神,使得学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越来越少,这就导致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被逐渐遗弃。为此,继承和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势在必行。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必要性

1.是建设校园文化的需要。校园文化能够从侧面反映出一个学校的办学风格、精神风貌与理念。通过建设校园文化,有利于提高师生之间的凝聚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促进学生得到良好的熏陶。但是校园文化的建设要以传统文化精神为主。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到今天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为建设校园文化提供了丰富的思想以及文化内涵,这对于建设校园文化具有深远的意义。

2.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优秀的传统文化包容了各个时期的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精华,融合了世界其他文化的优点。通过在校园文化中融入传统文化,有意识地开展一些与校园有关的活动,从而促进学生更加了解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如此便能培养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自强不息的精神等,有利于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推动教育不断深化改革。从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点来分析,传统文化为教师开展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在当前的人才培养中,教师更应该认真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等等。只有这样,才能不断促进社会文明的发展,让其充满无限生机。同时,通过让传统文化走进校园,对于推动教育改革的深化也同样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措施

1.把握好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中华几千年的优秀文化汇聚成一个庞大并且复杂的文化体系,对于社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传统文化的内容与形式复杂多样,教师想要推动传统文化进校园还应该充分挖掘与把握传统文化的内涵。比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话就彰显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内涵。这种自强不息、迎难而上的民族精神经过长时间的沉淀,为中华儿女树立了典型的文化心理以及性格特征,塑造了一代又一代的伟大接班人。传统、弘扬、激发人类最原始、最本真的情感,这就是传统文化进入校园的第一要义。无论是哪一种形式的教育活动,教师都应该遵循这一原则。无论是哪个阶段的学生,都应该让他们阅读与背诵大量的书籍,让他们在学习与积累的过程中悟出做人做事的道理,从而继承与传播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孔子曾说过:“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行有余力,则易学文。”从这句话我们可知首先要学会做人,只有把人做好了,才能学习其他的知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秉承的是百善孝为先的理念,也正是有了这些精神,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才能有章可循。

2.在制度建设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校园制度主要是充分利用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来保障和规定学生的行为,这也是校园活动的重要准则与保障。教师在校园制度中融入相应的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从侧面反映我国传统文化的氛围。比如,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以及建立教研机制,从而为学校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与此同时,还可以增设一些与传统文化有关的课程,比如说每个月开一节传统文化课,或者是组织学生与教师一起学习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让他们学习并接触到更多优秀的传统文化,促进学生在体验中不断成长,从而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长期坚持下去,学生学到了更多传统文化的知识,校园内传统文化的底蕴越来越深厚,对于提升整个民族的文化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

3.在校园活动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校园活动属于具体性的一种行为,在校园活动中融入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于建设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活动来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有利于推动传统文化与校园活动的融合。首先,要以传统的节日作为契机来开展与传统文化有关的活动,这样就能达到深化学生认同感的作用。学校可以邀请这方面的专家开展相应的专题讲座,同时举办演讲、知识竞赛、经典诵读等活动启发学生。其次,通过引导学生走出校园,将传统文化融入到社会生活中,促进学生不断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比如,在社区开展经典诵读比赛、书法比赛、剪纸比赛;开设传统文化方面的课程;举办读书节等等,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潜移默化地继承与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本文系2018年度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实践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GS[2018]GHB3983)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