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4-05-07

裴爱萍

【关键词】 数学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9)15—0073—01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注重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是挖掘学生潜在学习潜能、提升数学教学质量的内在需求,更是顺应时代与社会发展以及素质教育教学的需要。教育学者杨振宇先生曾说,中外学生最主要的差距在于创新能力的有无。而我国恰好是一个缺乏创新的国家,而现今却是一个创新性人才竞争的社会,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学生明显处于劣势。因此,提升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成为了目前广大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大社会难题。而所谓创新能力主要是指学生对于社会以及自然界中的数学现象具有求知欲望与好奇心理,并且在不断思考、追求新知的过程中,激发与培养发散性思维与创造性才能。那么,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教师要转变观念,正确认识学生的创新学习

在传统的高中数学课堂上,学生大多只是学习的机器,他们没有主体意识,更没有主体地位,在课堂上人云亦云,跟着教师亦步亦趋,根本没有意识去创新、探究。教师也习惯了学生的这种被动、“乖乖式”学习,学生在课堂上稍有“异常”,就会被扣上不听话、不信任教师的帽子。无疑,这种教学方式抹杀了学生学习的潜能,抑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可见,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正确认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并且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层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二、营造气氛,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宽松的学习气氛有利于学生在心理放松的情况下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有利于学生积极思维、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努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多与学生接触,多给学生一些鼓励、支持,对学生的正确行为或好的成绩表示赞许,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不把成绩好坏作为评价学生好坏的标准,用平等、亲切、商量的口吻与每一个学生交流;还要保持幽默的教学风格,以营造亲和氛围,进而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提升。

三、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问题是学生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一个重要体现。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如果学生没有问题,也不提问题,那只有两种情况,一是没听懂,二是不敢提问。这两情况的形成,有学生自身的原因,也有因为教师教学方式比较死板、课堂气氛不活跃等原因。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在教学中运用新颖的导入方式,在课堂上巧妙设置悬念,应用幽默的语言等。同时要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对学生提出的观点不要急于下结论,应主动接纳学生的错误,帮助学生了解错在哪里,让学生在关心和支持的氛围中,不断获得学习机会。当然,对敢于设想创新、标新立异的学生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以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例如,“已知一个等差数列前10项的和是310,前20项的和是1220,求前30项的和。”在讲这道练习题时,笔者没有带着学生分析,而是抛出解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等差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前n项和公式等知识进行尝试,看谁解得快,解得好,然后放手让学生去思考讨论。问题给出后,学生的探究热情被激发起来了,他们跃跃欲试,立即投入到解法的探索中去。时间不长,便有学生给出了如下解法:

解法一:设Sn=An2+Bn,求出A,B,然后求出S30。

解法二:可以证明:S10、(S20-S10)、(S30-S20) 成等差数列。并通过学生探讨得出一般结论:若数列[an]是等差数列,则Sk、(S2k-Sk)、(S3k-S2k)(k∈N*)成等差数列。

此时,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和热情愈发高涨,有学生提出在等比数列中是否也有类似的性质。笔者没有直接给予答案,而是让学生将课上的激情延续到课后。实践证明,通过本题教学,激发了学生探究數学的兴趣和热情,培养了他们的创造力,优化了他们的思维品质,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编辑:谢颖丽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