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陈永红
【关键词】 数学教学;微课;应用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9)12—0060—01
微课是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主要的物质载体是视频。当教师进行微课教学时,他们使用视频记录他们在课堂内外的教育活动。微课教学过程是在特定的知识点或教学环节下进行的以课堂的授课内容为核心的短视频课程,教学设计、材料课件、实践测试和与教学主题相关的学生反馈都是辅助教学资源,作为补充资料。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微课教学具有明显的优势,而且是以传统教学为基础进行革新变化而来的。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微课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谈谈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一、微课的特点
1. 主题突出,指向明确。微课基本是针对某个具体知识点的教学,或是某个教学环节中特定内容的教学,针对性强,指向尤其明确。
2. 资源多样,情境真实。微课组成的核心要素为课堂教学视频、教学设计以及多媒体课件,此外还囊括了教学反思、专家点评以及练习与测试等,为学习者创设了一个真实的学习情境。
3. 短小精悍,方便使用。其资源总体容量较小,一般不超过100M,时长较短,一般为5-8分钟,便于教师与学生在线及下载学习。
二、微课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1. 课前运用微视频,预习新课。在新课改实施以来,微课出现之前,学生的预习由于条件所限,一般都是教师发张预习学案,让学生通过预习学案的完成来达到预习的目的。其中的利弊也很清楚,多数学生由于学习紧张,懒于预习,预习的效果不尽如人意。但是,随着微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微课成为学生们预习的得力助手。教师可以把即将要上的课堂教学内容分解为几个小片段,分别录制下来,发到网上,发到学生的QQ群里,或者提供网上现成的与之相关的微视频课程,让学生选择性地收看和学习。这样预习,让学生逐渐学会如何预习,并逐渐学会利用网络资源,丰富学习内容,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并在预习过程中学会质疑、学会积累自学经验,体会到了自学的快乐和成功的感受。
2. 利用微课突破教学时空限制,丰富学生的感性理解。以往的教学模式阻碍了学生通过理解、感知、操作和思考等心理活动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然而微课突破了时空局限性,用文字展现的定理和定义作为精彩的视频呈现给学生,实现直观媒体信息的交互式传递,结合动态和静态,基于丰富的声音和图像,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深入思考和透彻理解。
例如,“统计”这一内容的教学时,学生虽然对统计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他们在生活中接触到的统计类知识是非常有限的,学生还是只能机械地学习统计方面的知识。而使用微课,视频中有大量关于这方面的资料和生活素材,在观看时让学生感觉他们身在其中,然后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一个丰富和感性的理解。学生能够对统计随机抽样以及分层抽样等概念有清晰的认识,对样本标准差以及平均值的计算这方面知识的学习也就非常容易了。
3. 在复习环节中运用微课。复习环节是巩固当天已经学习过的学科知识,避免由于不及时回顾而遗忘当天学习过的知识。在复习环节使用微课,可以针对课堂上还没完全理解的重难点反复去听、去看,能有效理解知识点,突破重点、难点,达到查漏补缺的作用。例如,在学习“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及坐标表示”一课时,对于推导平面向量基本定理这一重难点,尽管笔者在课堂上花了很大精力讲解它的内涵,外延以及应用,但还是有个别学生无法理解透彻。针对这个现状,笔者及时录制了微课,让这些学生在课后复习时再反复去听、去看,引导他们去思考:微课中该定理是怎么推导出來的,推导过程是怎么样的,结论是怎么生成的,以此帮助他们将知识学透彻。
四、高中数学微课设计的要求
1. 高中数学微课设计必须紧扣一个“微”字:一节数学微课只讲一个知识点,体现微课短小精悍的特点。同时要考虑到微课的完整性,要突出微教案、微课件、微练习等配套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制作。最重要的一个原则是:要方便学生的学习,时间既不能过长,同时还要方便学生下载反复观看等。
2. 高中数学微课设计要体现“任务驱动,问题导向,反馈互动”的原则,课程设计要引入有趣,逐步推进,层次分明,适当总结,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学到最多的知识。
编辑:谢颖丽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