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张衡地动仪被删”误读背后是期待

时间:2024-05-07

张淳艺

张衡发明的候风地动仪,是世界上的第一架地动仪,作为古代中华民族科技文明的杰作,数十年来被载入国内历史课本。不过,由于历史久远,真实的张衡地动仪早已失传。教材上所使用的图片,仅仅是上世纪50年代古代科技史学家王振铎根据《后汉书》记载复原的地动仪模型。

尽管王振铎的复原模型,颇符合张衡地动仪的史书记载,“以精铜铸成,形似酒尊,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但在地震学界中却饱受争议,质疑声此起彼伏。因为模型内部结构缺乏合理性,复原模型龙口中的铜丸无法吐下来,也就无法检测地震,实际上是不能“动”的地动仪。而其复原所采用的是“直立杆原理”,也被国内外许多专家一再证明行不通。

为了让张衡地动仪能够真正“动起来”,2004年河南博物院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签订了合作协议,由中国科学院教授冯锐等人组成课题小组,共同复原“张衡地动仪”。2009年9月20日,中国科技馆新馆开幕,全新的“悬垂摆”地动仪模型与公众见面。不过,中小学的教材讲到张衡和候风地动仪时,仍采用的是王振铎地动仪及其“直立杆”理论。于是,关于修改历史教材的呼声日渐高涨。

2010年1月,时任教育部长袁贵仁致电冯锐教授表示,原则同意修改“张衡地动仪”这一章节。同年底,教育部向记者介绍,教育部相关部门已经将有关资料转交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业工作委员会进行进一步研究。如今,2017年秋天投入使用的统编本初中历史教科书七年级上册中,关于张衡和候风地动仪的内容被删除,很容易让人理解为“那个被印在教材上影响了几代中国人、由王振铎复原的地动仪模型,开始淡出当代青少年的视野”。

不过,根据人教社的回应,张衡及地动仪内容并未从统编版教材中消失,只是教材编排上做了调整,从初中历史教材调至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五年级上册。尽管只是一場误读,但背后也折射出公众的民意期待。虽然中小学教材并非地震学专业书籍,但科学严谨应是教材编写的基本态度。当原有地动仪模型被证伪,教材应该与时俱进,采用更有科学逻辑、更为符合史料记载的地动仪模型。继续让不能“动”的地动仪留在课本里,不仅无助于学生认识了解张衡及其科学成就,反而会对我国古代科技文明产生怀疑,同时也会影响到地震预防知识的普及和传播。冯锐教授就曾撰文指出,面临地震威胁时,许多人不知道观察吊灯的晃动,而试图用倒立的啤酒瓶来检验地震的发生,以为这是张衡地动仪的成功经验,这是一种非常糟糕而且无效的做法。

目前,地动仪在学术界仍存在争议,中小学教科书该如何描述的确是个问题,但教材编纂部门不应“只摸石头不过河”。相关内容不能只是换个位置,必须根据最新研究成果予以修改完善,帮助广大学生及时了解“当前这个时代对张衡的理解”。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