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刘剑飞
关于张衡地动仪的记载,相关史料只有寥寥数语,比如《后漢书·张衡列传》中仅有短短196个字的记载,即便在《续汉书》《后汉纪》等典籍中,对张衡地动仪的记载也只有区区两百多字,这些文字不仅无法清晰介绍张衡地动仪的发明过程,也无法详细描述地动仪的形状、外观和工作原理等,这使得千百年来,张衡地动仪一直处于一种模糊的认识中,世人只能凭借推测甚至想象来复原张衡地动仪的形状,这就使教科书上的张衡地动仪存在着极大的争议。
即便如此,这种争议也存在着很多积极意义,比如,可以满足中小学生对中国古代科技文明的理解,对张衡以及对候风地动仪的了解,也可以激发人们的求真探知欲望,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对张衡候风地动仪的发掘和复原中。可是如今,初中历史教材将这一内容删除,不仅斩断了中国科技文明的传播和传承,也是对中小学生探知和科技热情的扼杀,是对传统文化的粗暴割裂,更是教育的因噎废食。
没错,王振铎复原的张衡地动仪存在着很多问题,甚至其采用的“直立杆原理”根本就无法成立。但是这种复原毕竟倾注了后世人们对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研究的心血,毕竟在教科书中占据着一席之地,即便错误得不堪一击,至少能够证明张衡和候风地动仪的确存在过,中国历史上的确曾经出现过这一科技成果,这种成果是中国古代科技文明的一种体现。可是如今却将这些删除,无疑是对中国古代科技文明的一种伤害,不利于青少年对中国历史的完整认识。
何况,除了王振铎复原的地动仪,现在已经复原出了更有科学逻辑、更为符合史料记载的地动仪模型,只要将王振铎的复原成果替换掉,换成新的复原模型,就可以更加全面准确地展现出张衡地动仪。
一件东西有了瑕疵,不是积极地进行修补完善,或者寻找新的代替,而是一丢了之,这种行为不仅在生活中难以理解,在教育和教材中更加令人难以接受。教材作为教育的根本,如果不能全面地介绍中国历史,势必损害着历史传承和文化发展,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理解,这不是一件小事,而是贻害无穷的大事。
从课本中删除张衡地动仪不是处理问题的好办法,不仅暴露出一些人的粗暴思维,也是因噎废食的体现,其带来的危害是深远的,无异于一场地震,必须科学谨慎处理。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