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康瑛
【关键词】 农村;麻雀学校;办学体制;管理机制;师资配置;
教育质量
【中图分类号】 G4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8)20—0030—01
农村地区存在的“麻雀学校”,基本能够满足没有能力进城上学的农民家庭子女的教育需求,是实现就近入学的现实需要。但由于过于分散和偏僻,这些“麻雀学校”普遍处于“小而差、小而弱”的状态,是乡村教育底部攻坚、提升教育质量的重点和难点。那么,如何创建“小而优、小而美、小而特”的“麻雀学校”呢?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创新办学体制
乡镇中心学校要引领“麻雀学校”优化办学理念,构建集建设、师资、财务、教育教学与科研管理于一体的办学协作体或联合体,加强对“麻雀学校”的帮扶与指导。责任督学和中心学校负责人要经常深入“麻雀学校”,采取责任到人、分片承包的方式对“麻雀学校”进行管理与教学指导。要组织骨干教师开展教学巡讲,送课,送专题下学校、进教学点活动,把最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方法、信息及时传送到麻雀学校。
二、完善管理机制
乡镇中心学校要强化对“麻雀学校”的管理、指导、示范、督导职能,并积极为“麻雀学校”间的合作、沟通、交流创造条件,对联管学校实行“六个统一,四个不能”。“六个统一”,即人事统一调配、财务统一管理、教学统一协调、科研统一组织、文化统一建设、考核统一部署;“四个不能”,即学生一个不能少、素质一个不能差、學校一点不能落、课程一门不能缺。此外,上级主管部门还要进一步加大对“麻雀学校”的领导、管理、帮助和指导。
三、优化师资配置
乡镇中心学校要按照教育、人社部门核定的编制实行教师聘任制,所有教职工由校长聘任,其工作岗位由校长统筹安排,切实落实好省定师资交流比例,并在工作条件、津贴、食宿等方面向“麻雀学校”倾斜,确保每所学校、教学点的学科教师及骨干教师的比例大体相当,对体育、音乐、美术、英语、科学、信息技术等学科师资短缺的学校(教学点),采取流动“走教”的教学形式,送教到点,执教到班。构建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建立健全“麻雀学校”教师的双向选择机制,充分调动“麻雀学校”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其全心全意为“麻雀学校”的教育教学服务。“麻雀学校”负责人的选任要充分体现民主、公开原则,打破地域限制,选拔有教学经验和开拓创新精神、积极上进的人担任。
四、提升教育质量
乡镇中心学校要进一步细化“麻雀学校”的教学常规管理,确保“麻雀学校”按照国家教育教学计划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同时,认真组织实施课改,促进“麻雀学校”教师在教育理念、质量意识、教育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的创新。构建和完善以乡镇中心学校为中心的村级小学教研网络,立足校本教研,开展多层次、多内容的教研活动,不断提升“麻雀学校”教师的教研能力,在麻雀学校形成“以改促教,以研升质”的局面。通过努力,在“麻雀学校”构建起能加强教育教学常规,顺利推进课程改革,以教育科研为引领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的运行机制,不断缩小并最终消除“麻雀学校”与更高层次学校的差距,使农村义务教育得到均衡发展。
五、实现特色发展
“麻雀学校”地处村落之中,虽然学生少,但承续着农村文化的命脉和农民的希望。为此,乡镇中心学校要因地制宜,把绿化、净化、美化、艺术化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目标,开发绿色环保资源,营造绿色环保氛围,彰显农村学校的特质,使其成为地域文化传承及农村优秀乡俗文化的载体。要充分认识和发挥“麻雀学校”在乡村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中的功能,调动乡村各种力量和资源,把学校建成乡村的文化中心,统筹兼顾乡村学校教育发展与村民自治、经济建设及社会发展。要在按照国家课程标准进行课程教学的同时,以继承和发扬地方传统工艺、民间艺术等传统文化为己任,把自然环境保护、地理标志知识产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融入学校教育之中,实现学校的特色发展。
总之,农村地区“麻雀学校”是中国教育的神经末梢,是偏远农村地区文化存在的一个重要标志,对乡村的社会价值不可低估,同时,它还肩负着“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使命。因此,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和全社会都关心支持“麻雀学校”的发展。我们相信,只要认准方向,坚持不懈地做下去,就一定能办出一所所“小而优、小而美、小而特”的“麻雀学校”,以此来推动美丽乡村建设,为创造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文系甘肃省“十三五”教育规划课题2017年立项课题《“麻雀学校”在农村地区的生存及发展之探索与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GS[2017]GHB1315)
编辑:孟 刚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