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李青 赵云霞
【关键词】 石鼓;石鼓文;拓本;历史变迁;述评
【中图分类号】 H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8)13—0099—01
石鼓系先秦文字石刻遗物,唐贞观时出土于今陕西凤翔县东南二十里之石落务村,花岗岩石共十枚,大小不一,形似鼓故名。每鼓刻有四言诗一首,以记叙先秦君王游猎之事为主,因其铭诗多言渔猎之事,故又称“猎碣”。唐人窦蒙称为“猎碣”亦称“陈仓十碣”。至唐宪宗时,国子监祭酒郑余庆改任凤翔县县令,始将久弃荒野之石鼓移置凤翔文庙内;五代战乱,石鼓全部散失;北宋初司马池又从民间搜寻,仅获九鼓,后集置于府学之门庑下;宋仁宗时,向传师找回亡鼓(作原鼓),已成农家臼矣,上半文字全失;宋徽宗赵佶酷好书画,令将石鼓迁入汴梁保和殿,以金粉涂饰鼓文;金人破汴京获之,以为宝,掳至燕京,刮去金粉,将石鼓置于大兴府学内;明代移至北京孔庙大门内;清乾隆弘历珍惜文物,见石鼓年久漫泐,乃立重栏以护之,并令学士用石鼓原文,集成十诗,复刻十鼓,亲撰《重刻石鼓文序》以纪其事,新鼓乃存孔庙大成门内,将原鼓收藏于故宫;抗日战争期间,为防文物散失,在原故宫博物馆馆长马衡主持下,将石鼓迁至四川;抗战胜利后,石鼓幸免丢失,全部迁回北京,由故宫博物院珍藏,成为镇宫之宝物之一。
石鼓文是中国最早的石刻文字,原刻于唐贞观时于凤翔出土的先秦文物十个石鼓之上,故名。其书体介乎殷周古籀文与秦篆之间,唐书论家张怀瓘《书断》中赞之日:“体象卓然,殊今异古,落落珠玉,飘飘缨组,仓颉之嗣,小篆之祖。以名称书,遗迹石鼓。”列之为神品。它是汉字演变中从大篆向小篆过渡的先秦古文字。在中国书史上与书法艺术上均具有重要地位,为历代书法家所称道。潘迪在《石鼓音训》中说:“字画高古,非秦汉以下所及,而习篆籀者,不可不宗也。”石鼓上均刻四言诗一首,各以遗文之前二字名之。曰吾车(车工)、汧殹、田车、銮车、霝雨、作原、而师、天虹(马蔗)、吾水、吴人。诗材以记述先秦国君游猎之事为主,后之学者多从诗文与史实对照来研究石鼓文的创制年代,众说纷纭。1923年,马衡先生发表《石鼓为秦刻石考》一文 ,依据古、近出土的秦铭刻资料 ,论定石鼓文为春秋秦物。这一结论很快在学界取得多数共识,成为石鼓文年代研究史上的一个重要进展。历史上,唐之苏勖、李嗣真、张怀瓘、窦蒙、徐浩、杜甫、韦应物、韩愈等均认为石鼓文是周宣王史籀所书,到唐代宗大历十年(公元775年),已有拓本,惜唐本无传。北宋欧阳修《集古録》载石鼓文“其文可见者四百六十五字,磨来不可识者过半”。并对周宣王说设疑;至南宋郑樵始力主为东周先秦刻石,在《石鼓音序》中定为“秦惠文之后、始皇之间”;而董逌、程大昌则认为是西周早期周成王时刻石。至元代虞集《石鼓序略》称:“大都国子监文庙,石鼓十枚,其一已无字,其一但存数字,今渐漫灭。其一不知何人凿为臼,而字却稍完。”所存字尚有三百八十六字。至明代嘉靖时无锡安国氏从民间收集到北宋石鼓文拓本三种,分别命名为先锋本、中权本与后劲本,安国氏视拓本为“天家墨宝稀世珍”,要“神物护持,垂诸百世。”乃秘藏于天香堂藏书楼,并称其楼日十鼓斋,致拓本在社会上长期失传。至清乾隆时藏原鼓于故宫,令学士集鼓文复成十诗,刻十鼓置于孔庙大成门内,于是有张燕昌摹刻本流传于世。而原鼓遗存字数仅二百七十二字了。碑学兴起后,“天一阁”所藏北宋善本刊出,存四百二十二字。清道光时,安国后人拆售天香楼,于梁上发现所珍藏的十册石鼓文拓本,旋为邑人沈梧收藏;民国初又为秦文锦获得,乃以影印本行世,上海艺苑真赏社亦将中权本影印出版。后几经转手北宋三拓本售与日本东京河井荃庐。1930年日本三井银行总裁以重金购于河井,1933年郭沫若又以甲骨文照片从河井换得此三本北宋拓本照片;1939年郭氏著专文《石鼓文研究》并公布全部石鼓文的研究资料,从而使珍藏了四百多年的三种北宋石鼓文拓本得以全部公诸于世,其中先锋本已成为当今石鼓文的最佳版本。新刊印的先锋本夺字补从中权、后劲二本所存字中补辑二十一字,使字数增至501字。为书家所珍爱,并都曾潜心习临石鼓文,使这被张怀瓘列为“神品”的书艺得以发扬光大。至于近代学者对石鼓文刻制年代的研究,虽仍各持所据,未能统一,但均认定是东周先秦之古文石刻。有秦文公说(震钧、罗振玉),秦缪公说(马衡),秦献公说(唐兰),秦惠文王说(程质清)及郭沫若的秦襄公八年说,从鼓诗文内容与史实的联系与石鼓出土的历史地理条件对照而言,似以郭说为妥。
石鼓文迄今已有2700多年历史了,它是周代趋于完善、成熟的西垂地域的一种籀文,字体圆劲凝重,规整朴茂,笔力稳健,婉丽通畅,其线条圆润浑厚,已是典型的圆笔篆法,是由金文向小篆体过渡的有代表性的书体,其结字构型和空间布局上的规范整饬,展现了严谨、静穆的审美风格,唐宋以来,凡擅长篆书的书法家,无不崇尚《石鼓文》书体,特别是清代后期“碑学”兴盛,《石鼓文》书法影响更为空前广泛,篆书大師们莫不对它顶礼膜拜。不愧有“书家第一法则”之誉,而为中外书法名家奉为至宝。
编辑:陈富祥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