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赵春
在一所重点中学里,有两位教师分别担任两个班的班主任,她们一位是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一位则是初出茅庐的年轻教师,由于年轻教师刚刚研究生毕业,学的又是教育学,师生们普遍更看好年轻教师。在带班过程中,年轻教师表现得非常投入,每次期中、期末考试后,她都要连夜制作出寫着全班学生名次、成绩的“大字报”,张贴到教室里。不仅如此,她还制订了这样的“班规”:每次考试后,班里的后五名每人要“罚”50元,给前五名学生买奖品;此外,班干部也在每次考试后重新“洗牌”,改由成绩排在前十名的学生担任。
在年轻教师拼命抓分数的同时,老教师带的班更多的是不温不火的样子:每次考试后,学生的成绩老师都秘而不宣,谁想知道考试成绩,可以到办公室问询,但在问询中,学生只能知道自己的成绩和名次,而对别的同学的成绩,老教师只字不提。由于考试成绩从不公布,班上的学生并没有感到太多的压力,反而学得很轻松。
或许你已经猜到了,三年之后,老教师带的班里,有三分之二都考入了理想的学校,而年轻教师的班里,这个数字还不到三分之一。当初两位教师带的都是重点班,学生的成绩不分伯仲,为什么在三年之后,却有如此之大的差距呢?
老教师一语道破其中的奥秘:“驾车时,马如果跑不快,就得用鞭子抽打,但马如果跑得过快,就得拽拽缰绳,让它松口气,这样马才有后劲。用马比喻学生,或许有些不恰当,但道理都是一样的,重点学校的学生,没有几个不刻苦、不用功的,这就像那匹快跑的马,得让它适当地把速度减下来。三年的学习并不是百米冲刺,而是一场万米长跑,只有多留些后劲,到关键时刻学生才能冒出尖来。”听到这里,年轻教师不由得惭愧地低下了头。
俗话说:“欲速则不达。”把这句话用在教育学生上,同样有着深刻的道理。现实生活中,一些学校盲目地追求升学率,有些教师片面地以分数为杠杆,用这个“杠杆”来衡量学生的一切。其实,教书育人者是否想过:每天把学生“栓”在教室里,对他们走出校门的“后劲”会不会有影响?这样教育出的“两脚书橱”,真实能力究竟又有多少?人们常常说“某某人学傻了”,而现在很多教师确实教“傻”了原本聪明活泼的学生。
教育家洛克说过: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现在我们也提出了“终身学习”的理念,这与洛克的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妙。要想成为一个有知识的人,就得“活到老,学到老”,而在青少年时期对学生“满堂灌”,只会招致学生对学习的厌恶,以至于对知识的厌恶,从而失去学习的动力与“后劲”,只会机械麻木地应付一次次考试。或许,这也是我们与诺贝尔奖等提倡创新的国际大奖屡屡失之交臂的原因。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