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胸怀教育梦 抒写奉献诗

时间:2024-05-07

荷塘无语,用纯洁澄澈倒影天光云影;

清风无语,用平静清凉滤去心浮气躁;

夜空无语,用空灵深邃包容月朗星稀;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

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也许只有用这样诗意的语言去形容一名长期执教的校长最合适不过了。正是这样的人,在走过以往的道路之后,才能留下最真的平淡,写下最真的精彩。

作为一名老师,他是成功的,他深受学生喜爱,桃李芬芳,其乐融融;作为一名校长,他是成功的,他率先垂范,智圆行方,苦辣酸甜,无怨无悔;从教师、班主任、教研组长、校办主任、副校长、校长,他一步一个脚印,步步都烙下了他对教育事业的痴情和奉献。他,就是扎根敦煌教育界苦苦耕耘三十五年的敦煌市第二中学校长郑宝生。

但讲他的故事,又并非仅仅因为他是一位治学严谨的老师,一位办学有方的校长,而更多看重的是他的人生态度、治学品德和人格魅力。也许很难用某一种角色定位来诠释他的形象,不过借用龚自珍在《投送鱼亭》里的一句“万人丛中一握手,使我衣袖三年香”的诗句来形容有几分贴切。首次见他,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沉静。他的沉静,和沉静中所蕴含的力量,就像他给你斟的茶一样浓郁芬芳,氤氲中持久地感染着你我。

怀民以德 投身教育

1982年,郑宝生师范毕业,身背行囊,坚定而匆忙地走进了敦煌市转渠口乡中学,迈上了他盼望已久的三尺讲台,开始了在“桃李芬芳”中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那时正处在社会变革和转型的时代,到处求知若渴,到处又都知识贫乏。所以,在最初任教的两年里,他当班主任,教语文、教历史、教政治、教生理卫生,一个人常常连轴转,缺什么课就讲什么课。即便住在两人一间,只有两张床两张桌、既是宿舍又是办公室的简陋房间里,依然谈笑风生、学风甚浓。几十年后,这些经历在他的谈话中常常被一带而过,然而曾经付出的努力和艰辛却不言而喻。

1984年,在教学上已经崭露头角的郑宝生面临着一个两难的选择,是留下来等着提升副校长,还是去西北师范大学进修深造?在经历一番思想斗争后,最终他报着“男儿有志兮天下事,但有进兮不有止”的决心,毅然放弃当“官”的机会,选择到师大学习进修。进入大学,很快他便陶醉在学校浓厚的学习氛围中了,如饥似渴般地读起书来。白天读至灯火初上,夜晚读至万籁俱静。好读书,善笔记,严思考。增长学问,拔高见识,贵重师心。攀山以磨志,虚心成大器,那是他最美好的学生时代的记忆。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学,他对这些都兴趣盎然,正是有大量的、广博的阅读积累,为他日后融会贯通的精彩讲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两年的学业很快结束,鉴于他优异的学习成绩和当时人才缺乏的大环境,许多单位看好他邀请他去工作,但他思来想去还是回到了舍不了的敦煌,回到了他认为最能发挥专业特长、最能报效家乡的地方。放下一切,郑宝生专心致志地在敦煌中学开始任教了。学成归来的他,反倒是少了几分当年的潇洒快意,多了几分诚惶诚恐。每至备课,一定要看了课本看参考,看完参考查资料,辅以历史、文学,写出的教案总是厚厚的一摞。

上課中,郑宝生将纷繁的世界融入哲理、道理、原理之中,大信息量,于谈笑间渗入学生大脑,不留斧痕,不事雕琢。讲《荷塘月色》,有音乐,有朗诵,有体悟,有背诵,学生感受深刻;讲《我与地坛》,他自先泣不成声,不能卒读,“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讲哲学原理,必在日常生活中、唐诗宋词中深挖细研;讲经济学原理,必研究日常经济现象,深入浅出,讲活讲透。

正是由于这样扎实、精心的前期准备,他在课堂上总能旁征博引、妙语连珠、灵光乍现、挥洒自如。久而久之,郑宝生的名气逐渐大起来,一步步为自己开辟了教学的新天地。初中、高中、中专、大专,他统统带过课。正如他自己所说,作为老师要有“爱”,爱智慧,爱生活,爱读书,没有这份真挚的爱,自己没趣,学生无味,犹如行尸走肉,缺了灵魂;老师要有“才”,知识充沛,内化为智,出语新鲜,启迪于人,而不是依照书本,亦步亦趋,味同嚼蜡;讲课只有知识量大,充满智慧,幽默风趣,学生自然求知欲望浓厚。当然,作为老师更要有“定力”,秉持“立德、立功、立言”这“三不朽”的信念,才能心境平和、清风明月。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郑宝生的课上得精彩了,学生们也问得精彩了。一位学生称赞道:“郑老师的课旁征博引,寓教于乐,听起来简直就是一种享受。” 一位学生在作文中这样写到:“郑老师讲的课,是那样丰富多彩,每一个章节都仿佛在我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让我看到了一个斑斓的新世界。沧桑巨变,胸怀上下五千年;兴衰荣辱,尽在伶牙俐齿间。我们穿越时空,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汲取着智慧,陶冶着心灵。”

伴随着教学上的愈加成熟,校领导也对郑宝生委以重任。1995年起,他在敦煌中学当班主任担任教学任务的同时,又兼任学校办公室主任,工作开展得紧张有序。尽管每天很劳累,但他从未停止过自己在专业上的研究和追求。无论前一天工作到多晚,第二天讲台上的郑宝生,依然是熠熠生辉、才思敏捷、怡然自得,无论下面坐的是慢班差班,还是快班重点班,他都精心授课,一丝不苟、循循善诱,让学生皆有所得,一直到他后来作为校长带班上课,这种作风都从未改变。

郑宝生自己不仅是一个传授者,更是一个在教育事业中屡有建树的跋涉者,他积极的工作理念、优秀的工作态度和科学灵活的工作方式,在实际工作中凸显出的是高效的工作能力。无论在学校教学工作还是行政工作,抑或是各种文体活动中都做出了卓越的成绩。“中央教科所教研先进工作者”、“甘肃省特级教师”、“甘肃省园丁奖优秀教师”、“甘肃省优秀班主任” 、“甘肃省高中语文骨干教师”、“酒泉3251人才”、“酒泉市拔尖人才” 、“酒泉市优秀教师”、“酒泉市语文学科带头人”、“敦煌市劳动模范”、“敦煌市优秀共产党员”,这些光荣的称号,见证着他一路走来都踏石留印、抓铁有痕。他主持教育部教研课题的子课题,主持甘肃省规划课题,主持学校的教学教研,都是有声有色,不但自己的论文常常在权威杂志上发表,学校的教学成绩也是节节攀高,立志创建河西名校。endprint

情系学生 心系育人

郑宝生作为一名高中老师,他自己就是学生一面模范的镜子,他教给他们做真人,不骄、不躁、不屈、不挠;学真理,不欺、不虚、不瞒、不骗,用真情,不腐、不烂、不酸、不矫。

郑宝生到敦煌中学不久,就接了一个所谓的差班。班风散漫、旷课无畏、打架屡现。但他从来没有把这个班当差班。他认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接了班不到一年,奇迹出现了。经过有效治理,这个班人心团结了,风清气正了,卫生整洁了,进步接踵而来,他成了学生口中“最具感染力的老师”、“我最喜爱的老师”,这也是他认为对他最高的赞誉和最幸福的奖赏。

郑宝生爱学生,总是把他们当作自己的亲弟妹,亲儿女。他说自己是一个铁路工人、普通农民的后代,父辈在社会下层挣扎,打拼的辛酸和苦痛深深刻在了他的脑海中,而他们的善良老实、勤劳隐忍的品质也完全渗透进他的血液之中。面对这些同样是普通百姓的子弟儿女,他没有办法不努力工作,他有义务有责任要正确引导他们求学求知,求真求实。平时他总是用一种温和的目光看着他们,看他们学习、玩耍,看他们哭,看他们笑。他们的欢乐,就是自己的欢乐,他们的进步,就是自己的进步。

有一天深夜,郑宝生突然接到电话,说是班上的一名学生不慎被开水烫伤,他听到后边穿衣服边往楼下跑。到医院,他告诉医生,这是自己的学生,万望特别治疗,医生说,不碍事,伤病并不严重,看把你急的!又有一次,一名学生被车刮蹭了一下,他一直守候在病房外面,无名的牵挂让他久久不忍离去。在他的带班生涯中,偷偷替学生添上学费,放下面子多方央求给贫困学生申请救助,为生病学生垫付医疗费,摸黑到学生家里解决矛盾问题,这样的事情不胜枚举。当别人感激他的时候,赞扬他的时候,他都觉得没有必要。有时候,帮助过的人没有或者来不及致谢的时候,同事们替他鸣不平,这时他却总说“天有慧眼识勤苦,世存公道在人心”。在他看来,帮助别人本身是无私的,并非索求什么。

真爱似江河,愈深愈无声。他的学生中,现在是博士硕士的大有人在,當干部的不乏其人,当电影演员的,当播音员主持人的,当军官的,当小企业家的,大家干得都很出色。这是令他最欣慰的。平素里,当他历数这些学生的成绩时,脸上总是荡漾着幸福和自豪。这些学生越深入社会,就越敬重他们的老师,在经常的问候中表达难忘恩师之情。

淡泊荣誉 坚守责任

当代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先生说过,做人要“风里活得,雨里生得,寒也耐得,热也熬得,进也受得,退也受得,表扬经得,批评挨得,无怨无忧,无烦无恼,没有过高的要求,给一点阳光也可以灿烂起来”。郑宝生,就是这样一位坚韧不拔,经得起艰辛,受得起清贫,担得起磨难,永远以豁达乐观的心态迎接各种挑战的人。

2001年,敦煌三中刚刚建校,工作千头万绪,组织上对郑宝生委以重任,郑宝生欣然接受了。来了,就干得轰轰烈烈;来了,就干得有声有色;来了,就干得有口皆碑!

2001年7月9日,当年的高考刚刚结束,12日学生还在填报志愿,组织上就通知他到三中报到,说是要成立敦煌三中。他跑到三中一看,50亩地上只孤零零地矗立着两幢教学楼,没有师资,没有任何教学设施。8月26日就要开学,仅仅只有40多天时间筹备,要成立领导班子,要招考教师,要购买试验仪器,要添置体育训练器材,要设立图书室阅览室,要建立财务室,要订做课桌板凳,要宣传招生,要制订各种规章制度……要做的工作实在太多了。要命的是,没有专业人员可以组织调度,没有财务室可以统筹拿钱,困难成堆,就像拦路虎,考验着新的班子成员。三位领导一碰头,决定迎难而上。没有专业人员,就向外单位求教。他们冒着酷暑,跑政府汇报协调,跑教育局争取支持,并到老校——敦煌中学,请教体育、化学、物理、计算机、生物、数学老师。仪器药品的种类、数目、规格、价格,结合自己学校的办学规模,彻夜规划,细心计算,眼睛熬得通红,腰累得直不起来,家中孩子顾不上照看,这一切都阻挡不住他们开荒拓土、干事创业的热情。他们拿着工资当差旅费,上兰州等地找人赊欠,先将货进回来,然后安装。有时候,刚从兰州回家,就直奔学校,情急的时候就自己动手干了起来。图书馆的书架组装,图书的上架,卫生打扫,清点造册……干完了,才发现窗外已是星光斑斓。

招考教师时,需要制订招考办法,需要出题、印卷、阅卷、统分,需要面试听课,做出综合评价,这些工作都是白天黑夜连轴干的。为了保密和公正,甚至要暂时与家人失去联系。有时是刚从考场出来,就赶紧去课桌板凳制作现场;有时是晚上熬夜制订打印工作制度,天亮就要踏上出差的列车。整天整夜在忙碌,风吹日晒,精神压力大,使得他面容黢黑,但是他做事仍然是那样的一丝不苟。他觉得一种莫名的使命感在不断督促着他。

2001年8月26日早晨8点,郑宝生早早地站在了校门口,和其他两位校长一起迎接敦煌三中首批入驻的学生。晨曦中,他们没有丝毫倦容,笑容灿烂得像六月的向日葵。因为他们经过夜以继日的工作,为新学校的第一节课做好了充分准备。

开学了,对于他来说,又是一场考验的开始。因为在校上课的老师中,只有他和李校长当过高级中学的老师。他既要履行好学校的教学教研管理职责,又要上好课,还要培养其他教师尽快适应岗位。每天像“打仗”一般,忙碌完歇下来已是夜阑人静。

有付出终究有回报,组织对郑宝生的肯定发自肺腑,领导班子对他的信任发自肺腑,老师们对他的感情更是发自肺腑。辛勤的付出换来了丰硕的收获,敦煌三中走过十三年,虽很年轻,但荣誉很多,屡屡创下高考记录,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发展。校风正,学风浓,教风好,成绩优,声誉高,多次被媒体报道,是老百姓信得过,学生为之自豪,教师引以为荣的地方。

人生如大海航船,海上茫茫,总有人忘记了最初的方向,忘记如何去行走,而郑宝生,他的航船,正张着理想的帆,鼓满了实干的风,全速起航。

敢为人先 追求卓越endprint

2012年7月,敦煌市进行教育布局调整,郑宝生倾注了多年心血的敦煌三中与敦煌中学合并。又要离开一草一木总关情的美丽的敦煌三中,离开近600名初中部可爱的孩子和40名朝夕相处的教师,到敦煌二中工作。此时,他的心情非常复杂,但是他冷静地接受了。他说,自己是一个男人,男人的肩上扛不住压力,男人的心里负不起责任,那叫什么男人?

既已心有所属,他便兀兀独处而无悔,冷清寂寞仍无怨。孜孜以求,心无旁骛,在新领导班子的协助下,以超人的毅力,展开了新学校的各项工作。

敦煌二中是一个有着30年建校史的老校,文化积淀深厚,有自己的光荣传统,教育教学有特色,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学生。但是初来乍到的郑宝生从没有接触过初中教学管理工作,对二中的师生也并不熟悉,一切都是全新的课题。但他有一个法宝,那就是学习。他虚心向二中的老领导、老教师学习,和老师、学生谈心,深入课堂,深入家长。同时,翻看二中的有关资料。每天提前到校,节假日都不间断,学习初中教育教学的知识,思考二中的优势和出路,整理制定了系统的制度,提出了“制度管理、情感投入、利益驱动”的模式,拓宽了“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奠实基础,为教师的发展搭建平台,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的办学思路,阐释了学校的全新理念,明确二中必须走“特色加教学质量,教改加素质教育”的路子,必须在教师的师德、师能和校风学风教风上狠下功夫,必须以活动为载体,贯彻教育思想,必须走内涵发展的路子,必须培养自己的专家名师,必须抓住课堂教学这个中心不放,在学生进取心培养、行为习惯养成、学习品质提高上有所突破。

一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一所出色的学校总是跟一位出色的校长联系在一起,出色校长的特质就是“善学习,勤思考,有思想,文化内涵深厚,有号召力”。办学思路明确以后,就是沿着这个思路如何实干。郑宝生是个不怕吃苦的人。他常说,说得好不如干得好,一万句不如动起来。学校的方方面面,大到学校的定位、师资的配置、课程的安排、学校合并搬迁,小到一块砖、一个标语、一片花花草草,他都放在心上。困难自不待言,他都沉着面对,从不却步,从不气馁。为将学校建设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阵地,郑宝生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研究校园文化的内涵,在校园内开辟了主题不同、形式多样的文化广场,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在校园建设的一年中,一天一个样,一年大变样,就这样为了尽快给广大师生一个舒适优雅的学习、工作环境,他牺牲了几乎所有的休息日和节假日,真是把学校当成了自己的家。

他和过去一样,要求老师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老师不做的他从来不做。甘为孺子牛,全心全意服务师生。郑宝生身为一校之长,生活中,不摆架子,待人处事公正民主、宽厚仁和,乐意为他人排忧解难;工作中,他处处按章办事、遵循原则的同时,又时时对师生们彰显人文关怀。他对教师的困难疾苦,更是热情帮助,关怀备至。他自己家里困难重重,却从没见过他迟到、旷班。郑宝生的妻子是一名出色的英语老师,由于常年高强度的劳累,不幸患上了腰椎间盘突出,痛苦万分,在北大医院连续做了三次手术,他都利用假期精心陪护;家中老人岁数大了,常常住院,他也是抽出业余时间照顾;孩子患阑尾炎住院做手术,他焦急万分,晚上整夜陪护。由于家中、单位上的事情太多,他自己的身体也是入不敷出,常感不适,血压有时不稳定,但都没有耽搁过工作。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郑宝生想了各种办法,深入到课堂中听课,和老师共同学习,还经常开展教学研讨课,举办公开课比赛,彻底打破教师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差一个样的局面,使学校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充分发挥教代会的作用,实现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加强常规管理,落实课程计划,开全开足各科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同时,他还注重教育实效,以活动育人。郑宝生对学生的教育力求实效,把教会学生做人作为教育的最高理想。学校每学期都根据各个节日、纪念日的主题,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树立远大理想的教育,均取得良好的效果。学校一方面认真组织贯穿学期始终的学生日常行为量化评比活动,另一方面开展《文明礼仪伴我行》主题教育活动,利用国旗下的讲话、主题班会等形式倡导道德自律。引导学生自觉遵守各项行为规范、讲文明礼仪。自觉养成珍惜自己、关爱他人、维护社会秩序的良好习惯。学校逐步形成了一个讲正气、讲团结、讲民主、讲奉献、重实绩的集体。

郑宝生在工作之余,也常常寫一些诗歌、散文、笔记、手札,并时时见诸于各种报端,文风质朴典雅、思辩深刻。其他老师常常疑惑一个人的课怎么上得那么受学生欢迎,一个人那么忙怎么还能写出如此动人的作品,除了美好、积极乐观的情感;除了开阔、活跃新鲜的思维,还有什么?他却在谈话中给了我们一个最好的答案“不是我教得好,写得好,是语言本身精美绝伦,是文学自己独一无二。”

2003年,郑宝生的诗集《灵动飞天》出版,反响很好,在这个文化快餐泛滥、网络文学充斥的时代,这个用“只有写诗的人才读诗”来嘲讽诗坛的时代,有多少人还能静下心来,坐“诗”的冷板凳,但无可置疑的是“诗”又是最能展现一个人的才华、体现一个人的思想的文体。自此以后,他又陆续出版了《母亲的节日》《31个家教故事》《笨手偶得》等书籍,同时作为主编、编委出版了《中学思想政治词典》《素质教育的实践与创新》《敦煌花雨》《敦煌的诗》等专业书。读者普遍认为格调很高,气韵不凡。

郑宝生虽然取得了那么多让人羡慕的成绩,但在他身上你却感受不到一丝一毫的傲气,只有一分谦逊与平和。这可贵的踏实,让人不由得想起那句歌词:放飞的是希望,守巢的总是你,写下的是真理,擦去的是功利。他豁达坦荡,对待钱财、名誉从不计较,“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正是他经营人生的道德准则。

他常说人生但求三味:“布衣暖,菜根香,读书滋味长”。他是这么说的,也正是这么追求的。

校长,首先是教师,永远是教师。郑宝生深葆教育工作者的本色,用自己的教学实践彰显了其浓郁的教师情怀。

“和谐向上,幸福人生”,作为一名痴情的教育守望者,郑宝生执着追求,开拓创新,为教育这块沃土挥洒辛勤的汗水,以实际行动谱写着一曲平凡而卓越的乐章,同时也享受着教育人生的美丽风景。

编辑:郭裕嘉endprint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