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方爱琴
【关键词】 历史教学;历史教材;语言;幽默感;诗词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11—0116—01
北师大版历史教材采用大小字编排,图文并茂,创造了历史教育的新氛围。然而,要真正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师在课堂上怎样表述教材,是大有讲究的。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浅谈几点体会。
一、在处理教材时要有分寸地补充材料,拓宽教材的视野
历史课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要以课程标准和教材为依据加以表述,教师是不能随意发挥的,但也并不排斥教师为更好地贯彻教学目的,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必要的补充和具体说明。这不仅能使学生深入理解教材内容,提高学习兴趣,对形成历史表象和阐明历史概念也大有帮助。笔者认为,应把握以下尺度。第一,当教材内容过分抽象时, 教师需要适当补充形象性的动人事例,增强形象思维,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要在重点的地方多补充材料,补充材料的最终目的还是让学生更加容易掌握教材中本质的、主要的内容,通过分析,归纳成几个要点,学生很快就能掌握教材要领。
二、用生动的语言再现历史情境,大力渲染烘托教材内容
历史舞台上有人物有情节,欢乐与悲壮共生,庸人和智者杂出,教师讲解时要像带领学生去参观历史现场那样,让他们如身临其境,流连忘返。教师语言表达能力尤其重要,如何在讲台上用口、手和笔再现历史现象,如何去展现历史的情节,教师的“表演”将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比如中国历史上红军长征过程中的有关精彩场面,教材写得概括,如果就教材论教材,学生毫无兴趣。教师在处理这段教材内容时,可一边让学生看书上的图,一边进行如下描述:泸定桥三十多丈长,由十三根碗口粗的铁链连接而成,上面架设木板,下面是波涛汹涌的大渡河,敌人早已把上面的木板拆去,只剩下光秃秃的铁索。为了迅速夺下这座桥,战士们踊跃争做夺桥先锋。二十二名红军战士背上马刀,持短枪,腰扎手榴弹,在我方强有力的炮火掩护下,冒着敌人密集的炮火,攀着铁索向对岸敌人猛冲过去。这时,军号声、枪炮声、波涛声、呐喊声汇成一片,子弹在战士們头顶穿梭,河水在脚下咆哮,时刻有牺牲的危险,可勇士们全然不顾,冲到对岸桥头,最后终于拿下了泸定桥。这段典型而精彩的历史,如果教师不这样描述,学生就不能掌握红军战士的英勇可爱之处,也就达不到历史教育的真正目的。
三、在教材表述中教师语言要具备幽默感
幽默感通常被列为喜剧艺术诸形态中具有最高审美价值的范畴,是艺术才能成熟的最重要标志。历史事件的喜剧题材比比皆是,这恰恰是历史学科能把知识性和趣味性统一的契合点,是历史课“寓教于乐”的学科优势。教师每堂课有选择性地采撷一两条历史喜剧素材,用悬念、意外、反复等手法,利用矛盾,前后形成大幅度反差,使学生从紧张的期待中突然变为恍然大悟,特别是描写战争经过大有戏剧性渲染的用武之地。如:巨鹿之战可用“壁上观”的惊恐神态作侧面烘托;淝水之战抓住“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等成语典故,把苻坚从骄横走向失败的丑态刻画得淋漓尽致。历史人物在教学中可取的“笑点”很多,北魏孝文帝捉弄保守派老臣而智迁都城;梁启超巧对下联而惊服张之洞;冯玉祥大白天打灯笼拜访蒋介石等等,如果教师上课略作穿插,不仅“笑果”顿起,而且使人物个性栩栩如生;有些反面人物的所作所为十分可恨,叫人笑不起来,则可在形式上进行笑的艺术处理,如用倒错的方法讲杨国忠“名曰国忠,实乃国奸”,用谐音来嘲笑魏忠贤,即“未忠贤”不忠不贤,用反语鞭挞王莽,“可叹这位新朝皇帝做梦也没有想到当了杀猪刀下的死鬼”,用这些嬉笑的方法处理这些人物往往胜于怒骂,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利用诗词及民歌塑造典型历史形象
诗词和民歌是我国古代人民一种喜闻乐见的艺术表达形式,学生也很喜欢它。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根据需要加以利用,一方面,可激发学生的学史兴趣,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另一方面,还可开拓学生的思维,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再认识和了解。如,讲陈胜、吴广起义时,可用清代诗人屈大均的《读陈胜传》,讲陆游时,引用他的《示儿》;讲岳飞可引用《满江红》;讲项羽时,引用李清照的《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等。
历史教师从不同历史角度研究历史教材的表述方法,其目的就是要帮助学生去消化历史教材和理解历史教材。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历史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教会学生认识历史。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最好的教材表述方法,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编辑:孟刚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