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3
说到医生,大家都非常熟悉,可是您见过“穿”着滑雪板的医生吗?我就是。我是“中国冬奥滑雪医疗保障梦之队”的一员,也是中国第一代滑雪医生。
迎接4分钟挑战
2018年,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从全市三级以上医疗机构遴选骨伤、急诊急救、针灸推拿等相关专业的一批医疗技术人员开展滑雪、现场急救和冬奥英语的专项培训,我毫不犹豫地报名,并参加了培训。我爱人却有点担心,他说:“滑雪是个挺危险的运动,又冰天雪地的,你的身体能行吗?”我告诉他:“我一定行!”
经过严格训练,我以三项全优的成绩被推送到冬奥组委。经过层层筛选,我入选“中国冬奥滑雪医疗保障梦之队”,参加了雪季强化培训。这时我才了解到,根据国际滑雪联合会医疗指南的要求,运动员在赛道上的任何地方摔倒受伤,医疗救援人员必须在4分钟内到达现场,快速准确作出判断,及时进行救治。
这对我们来说是一项挑战,因为不能轻松地坐在室内等待伤员到达,而是要面对极度严寒的室外环境。当运动员受伤时,我们要背着15公斤的急救包和自动体外除颤器,怀里揣着急救药品,自己滑过去。
虽然嘴上说行,可我心里还真是有点儿忐忑。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滑雪医生,不仅需要丰富的急救经验,还要有过硬的滑雪技术。
苦练,没有捷径
学医20年,我发现以前临床上熟练掌握的技术,到了雪道上像被加了“封印”。
以最常见的心肺复苏为例,一般情况下,要求患者平躺,按压要垂直于患者胸壁,按压深度至少5厘米,但在坡面雪道上,选择按压角度就得费番周折,站姿还是跪姿?坡上怎么防止自己摔倒?怎么和队友配合稳定住患者?这些都是问题。通常施救的医生一旦力竭,就需要其他医生接替,然而仅在雪道上交换位置都是一个“大工程”。
与时间赛跑,秘诀只有一个字:快。比如气管插管这项技术,在医院我能做到又快又准,但在雪道上可真没那么简单,必须摘掉手套,跪着、趴着甚至侧躺着操作,没过多久手就冻僵了。为了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我在成人气管插管模型身上不断尝试,从最开始用时30秒练到20秒,再到15秒、10秒,甚至现在可以做得更快。
要说滑雪医生是怎样炼成的,其实没有捷径,只有苦练苦练再苦练。
有一项训练让我印象特别深刻。一天,教练说要检验我们的训练成果,当我们每个人都跃跃欲试的时候,没想到他要求我们背着15公斤重的急救包从山下往山上爬。山路崎岖,我们好不容易爬到坡顶,容不得喘口气儿,教练又让我们演练救援。看我们一脸疑惑,他说:“难道运动员受伤还会找个平坦的地方吗?能等你们歇够了再救治吗?”这句话让我明白了,只有这样充分模拟真实环境的演练,才能应对赛场上瞬息万变的突发情况。
经过一个冬天的刻苦训练,在冬奥组委组织的滑雪考试中,我的成绩在女生组名列前茅,还获得了加拿大和奥地利两国的一级滑雪教练认证。
爬起来接着训练
在备战2022年冬奥会的三年中,我经常负重15公斤练习滑行,摔跤受伤是常有的事儿。在一次训练中,我一不小心摔倒了,當时肩膀着地,摔出去有5米远。我爬起来接着训练,可没想到左肩越来越疼,后来根本抬不起来了,我判断自己有可能骨折了。到医院诊断确认后,医生说:“你肩膀骨折了,需要静养。”
作为医生,我当然知道骨折必须静养,可静养就不能参加训练,不能训练就跟不上进度,跟不上进度就可能被淘汰……想到这些,我心里就特别难受。
回到家里,父母看到我肩膀上吊着绷带,十分心疼。母亲对我说:“伤这么重,你先在家安心静养吧。”我爱人坐在那一声不吭,我想起了他之前对我身体能否吃得消的担心,我刚想说点什么,没想到他先开了口:“养好伤,我还是支持你去,这样不留遗憾!”
伤愈后,我又回到了训练场上。
2020年年初,我作为首批高山滑雪医疗保障队队员参加了第十四届全国冬季运动会延庆赛区的医疗保障工作。站在小海陀山上,看着眼前的赛道,我想起了训练中流过的泪、流过的汗、流过的血,为了“服务奥运”这四个字,我无怨无悔!
我有一个心愿,就是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上,向全世界展示中国第一代滑雪医生的风采!
(责任编辑:方丹敏)
付妍,女,1982年3月出生,中共党员,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曾获得2018年中国危重病医学大会模拟病例挑战赛优秀奖,2018年被评为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保障冬奥专项培训(滑雪、现场急救、冬奥英语)三项全优学员。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