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3
袁瑛
先农坛位于西城区东经路21号,与北京中轴线东侧的天坛隔路相望,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先农诸神、举行亲耕耤田典礼的场所。先农坛始建于600年前的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名山川坛,明嘉靖年间名神祇坛,明万历四年(1576年)正名为先农坛。坛为一层、方形,周长四丈七尺,高四尺五寸。
“开镰喽!”2021年8月30日,先农坛举办了一场以“岁稔年丰黍稷香·重农固本国运昌”为主题的秋收开镰仪式。开镰仪式上,演员们表演了弘扬中华民族重农敬农文化的歌舞。当天,先农坛里还举办了“物印初心”农作物展览,并设置“悦动秋日”文化体验区。
“先农坛是明清两代重要的皇家祭祀场所,也是古代帝王劝农亲耕之地,更是中华农业文明追根溯源的地方,是当代人体会中国古代先民重农安邦、以民为本思想的地方。”北京市文物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王翠杰在开镰仪式上说。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承担着挖掘、展示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责任,还承担着北京先农坛这一国家级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责任,多年来充分利用文化遗产资源开展系列文化活动,积极探索新时代背景下弘扬中国传统农耕文化之路。
“一亩三分” 聆听敬农重耕文化回音
清代耤田面积为一亩三分,位于坛东南仪门的西南方向。清代宫廷画家、意大利人郎世宁有一幅著名的宫廷画作——《雍正帝祭先农坛图》,真实描绘了雍正皇帝在先农坛祭祀农神、举行耕耤礼的盛大场景。
炎帝和神农氏是传说的中华民族先祖之一,也是中华农业文明开创者的化身。祭祀先农和亲耕的传统,可以追溯到周朝。《诗经·大雅》中的《生民》篇,就是在盛大仪式上歌舞咏颂周朝始祖后稷善种谷菽、教民耕种的诗篇。自汉代起,祭祀先农被列入国家典章制度,并被历代统治者重视。明清时期,礼仪制度趋于完备。
每年农历二三月的吉亥之日,明清两朝的皇帝率百官到先农坛祭祀先农神并亲耕(称为“耤田礼”)。在先农神坛祭拜过先农神后,皇帝在具服殿更换亲耕礼服,随后到耤田举行亲耕礼。亲耕礼毕后,在观耕台观看王公大臣耕作,祈求先农神保佑五谷丰登、风调雨顺。隆重庄严的礼敬仪式体现了中国古代“国以农为本,民以食为天”的传统理念。
古柏森森,绿草茵茵。先农坛中一处处建筑无不体现着历史、文化、艺术的价值。漫步其中,可以聆听到中华民族祭祀先农、敬农重耕的文化回音。
先农坛的建筑群,明代始建,清乾隆时期大修,建筑格局基本定型,历经400余年,整体布局基本完整。作为祭祀活动的重要场所,这些建筑分别具有不同的功能,包括皇帝祭祀前后更衣的具服殿、庆祝礼成的庆成宫、祭祀太岁及春夏秋冬等自然神灵的太岁殿等,还有服务于祭祀活动的神仓、神厨、神库等。另外,还有观耕台、先农坛以及目前异地保护的地祇坛石龛。先农坛以其宏伟的建筑、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成为中华传统建筑艺术的瑰宝、东方古老农业文明的写照。
中華民族的上古先祖从茹毛饮血到耕种养殖,经历了怎样一条农业文明发展道路,具服殿展出的“一亩三分 擘画天下——北京先农坛的耤田故事”,对此做了全面再现。而“先农坛历史文化展”则展出了耤田的礼仪过程、祭祀陈设,以及相关制度,让游客对中华传统文化礼序乾坤、乐和天地的“亲耕享先农”祭祀文化有了完整的了解。
咫尺之间 一览中华建筑文明画卷
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坐落在先农坛景区内,是我国第一座收藏、研究和展示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历史、建筑技艺和艺术成就的专题性博物馆。
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陈列展区位于太岁殿、拜殿、西配殿等。穿梭在各个展厅,如同游走于一幅长长的历史画卷中,华夏民族七千年建筑文明史的神奇与魅力一一展现眼前。
中国建筑被认为是与欧洲建筑、伊斯兰建筑齐名的世界三大建筑体系之一。展厅内陈列的“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简史”以大量丰富多彩的图表照片、细致精美的模型,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从洞居穴住、茅屋草舍到明清时代城墙高筑、布局严整的宫廷建筑所走过的漫长历程。汉代建筑的古拙、盛唐建筑的雄大、两宋建筑的绚丽、元代建筑的自由、明清建筑的规范,各时期的建筑风格尽收眼底。
在刚刚结束的2021年服贸会上,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在首钢园区3号馆开设了展位,展出了自主开发的以先农坛农耕文化和中国古代建筑文化为主题的两大系列40余种文创产品,现场开展了鲁班锁和手绘旋子彩画书签等传统文化体验互动项目,让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有了时尚化、年轻化、生活化的新表达。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