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谈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

时间:2024-05-07

陈效花

【关键词】 多元智能;信息技术;语文课程;整合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24—0053—01

信息时代的到来,为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人们学习和工作的重要手段与平台,但是将信息技术与课程进行有效的整合,一直是教育教学中的一个难点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目的是针对不同的学生做到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将自己的才能发展到最好,从而实现教与学的最优化。

一、多元智能理论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依据

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在他的《智能的结构:多元智能理论》一书中提出“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每个人都拥有相对独立的至少八种智能,即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智能、自然智能和有待于进一步验证的存在智能。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潜藏着多种智能,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力,有自己的学习风格和方法,学生只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就可以实现学习效果的最优化。多元智能理论引导教师利用信息技术为教学对象的差异提供有区别的教学情境,提供学生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机会,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教学整合的有效性。

三、多元智能理论下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

将信息技术带进教学,本身就是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协调一致。多元智能理论作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先进指导理论,为目标的实现指定方向。

1. 合理搭配小组成员,建立智能互补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遵循智能互补的原则,把班级成员分为几个小组,然后同一小组的成员一起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情景、协作、会话、争论等形式,对问题进行充分论证,最后获得达到学习目标的最佳途径。这种小组协作的学习方式给学生极高的协作机会,有利于形成互帮互学的合作伙伴关系。从而使学生保持积极的学习状态,发现自己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人,并全面提升学习效率。

2.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理解重难点问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浓厚的兴趣驱使下,学生一定会专注于学习。要维持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就必須为学生创设富有趣味、生动活泼、直观形象的学习情境。而信息技术在这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能力,它能够通过图、文、声三位一体的途径直接输出,它所创设的情境的形象性、真实性、趣味性是其他媒体与手段无法媲美的,它可以把一个个枯燥的文字符号转换成一幅幅形象、逼真、生动的静态或动态画面,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并加深学生对课文重难点的理解,使学生能更为主动地投入学习。

3. 丰富学生阅读体验,激发学生写作热情。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教师可以将人物、动物、背景等小图片提供给学生,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图片,组合成“图”,编写故事,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声音素材和影像素材可以唤醒学生对一些生活信息的情感,有利于学生细致观察生活中一些稍纵即逝的细节。对于阅历有限,以形象思维见长的小学生来说,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大大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激活想象力,并延伸到自己的各式各样的生活活动中。

4. 建立多元化评价机制,促进各种能力发展。多元智能理论指出,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具备几项优势能力。每个人智能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即使是某些不发达的智能,一旦受到正确的指导和鼓励,也会发展到一定的水平。因此,通过分析各个学生的特点,通过营造智能共享与互补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分享自己的优秀成果,聆听、分析他人的学习成果,能帮助学生了解自己、了解同伴,使课堂不但能展示教师的优势智能,更能显示学生的各种优势智能,从而使团体和个体之间都形成优势互补,以优带差。这样不但能达到小组内的智能和谐,同时又能使拥有不同智能的学生相互影响,以优带弱,树立信心,感受学习的快乐,从而达到智能共享和互补,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总之,教育的目的是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多元智能理论承认每个学生都存在着个体之间的差异性。所以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做到因材施教,努力创造条件,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从而使学生的德、智、体、美得到全面的发展。

编辑:马德佳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