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如何培养中学生的创新能力

时间:2024-05-07

张云娟

【关键词】 创新能力;意识;氛围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 24—0061—01

创新教育作为我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它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思维、创新能力等为主要目标。如何在素质教育的环境下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学习兴趣是创造能力发展的必要条件,浓厚的兴趣是一种巨大的动力,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思考力和想象力,驱使学生去积极思考、观察、研究。从实际情况看,学生对英语课感兴趣与否,将直接影响学习积极性。如果教学总是老一套,领读、背诵,“一言堂”式的灌输,只会使学生厌烦,丧失学习兴趣。这样的教学由于没有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学生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因此难以达到培养学生素质的目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应富有创新意识,设计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例如,对于教材中难理解的句子,我尽量用形象生动的肢体语言、动作等加以比划,在帮助学生进行思考、理解的同时,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了学习兴趣,激发了学习热情。

二、營造和谐的创新氛围,让学生勇于创新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中学习,有利于解放思想,焕发自尊、自强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能促使他们勇于创新。也就是说构建一个民主、平等、愉快的课堂,追求宽松、积极、主动的学习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时刻充满信心,让课堂始终充满乐趣,激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思维,这是摆在我们老师面前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1. 淡化教师权威,激活学生创新的灵感。课堂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一部分,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状态。后现代主义的课程观讲究开放,追求“乱”,加强干扰,而不是讲求秩序。正是因为紊乱,才会有新的东西出现,才会有智慧的火花的迸发,才有创新思维的闪现,才有创新精神的增长。二十一世纪的优秀老师应该倡导新的学习方式:自主的、探究的、合作的教学模式。愉快教育就是在学习过程中享受思维的快乐,引导学生在问题中享受思维的快乐,那是生命的美感。老师需要特别注意不要顽强地强调自我,学生有犯错误的权利,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犯错误,表扬学生错得有思想、有道理、有典型意义,并因势利导就错改错。一定要强调让学生选择性的学习,要给学生留有空间。有民主才有对话,对话是相互的沟通、交流,是积极的互动。教师对学生的提问应该采取语言激励、手势的肯定、眼神的赞许等手段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赏,在这样民主和谐的氛围和愉悦的情绪中,学生的创新素质才能得到积极的调动,创新空间才能得到大的开拓。

2. 注重角色切换,营造有利创新氛围。创造积极的课堂环境关键在于老师应该尽力满足学生的情感、动机、需求,和学生一起分享学习知识的快乐和感情满足的愉悦,分享创造的快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让学生多动、多说、多问、多表现、多思考、多表达,尽力多给学生一点思考的时间和活动的余地,把问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有表现创造力和创新思维的机会和舞台。由于年龄和经验等方面的原因,学生自我情绪调节、学习意志的自控能力不强,教师对此应该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为此教师必须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只有充分调动学生认知情感的、行为的、生理的等因素的参与,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3. 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能够创新。这主要包括锻炼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造性的计划组织与实施某些活动的能力。比如学生对记单词有了兴趣,就会想方设法去记忆。通过教师的课堂点拨,学生自己就会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去思考、记忆,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的记忆能力。

三、设疑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教师在课堂设计时要巧妙地设疑,启发学生从疑难中思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要留给学生一点创造空间,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同一问题。只有善于诱发学生积极思维,才能更好地让学生进行创造性活动。积极思维源于对所学的知识的理解、消化、吸收。教师要根据课程的特点重视指导,处理好教和学的关系。善于发现学生“学”中的问题及时指导,这样易于学生克服“学”中的薄弱环节,并不断体会知识点,从而增强学习信心与决心。在“学”中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实现教学互动效果,启动学生独立学习,积极思考,让其创新思维不断地开发。

编辑:刘於诚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