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杨宏杰
前不久,江苏省高校“减招事件”在当地引起轩然大波。江苏省教育厅紧急召开发布会,向公众解释招生计划:虽然从江苏省内高校中调出3.8万个招生计划去中西部地区以及录取率较低的人口大省,但是江苏录取率不会因此降低。6月9日,全国900多万考生结束了他们人生的第一次大考,像往年一样,高考招生公平又一次成为国民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
最近网上流传一个段子:“北京孩子考530分上北大,父亲高兴地说,到上海旅游去!河南孩子考530分上了三本,父亲无奈地说,别读了,到上海打工去!”虽是调侃的话语,实则道出了看似公平的高考中的真实差异,为什么不同省份上名校分数差异如此巨大?在自主命题外衣掩盖下的真相便是名校招生指标在各省差异过大。这种不公平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
有媒体统计,在北京大学(含医学部)2013年总计2065个普通高考招生名额中,408个给了北京本地生源,而其在山东、河南、四川这三个人口大省的招生名额总和也只有268个,而上述三省当年报名参加普通高考招生的人数总和为170.9万,是北京本地报考人数的23倍多。因一纸户籍而被绑架的高考公平之争持续多年。因为一些重点高校在各地投放的招生计划不均等,不同省份之间,考生考上名校的几率甚至相差数十倍。深层次问题在于北京是全国经济文化中心,由于行政权力的介入,使得北京考生占有了更多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曾表示:“一些重点高校在招生比例的投放上会综合考虑很多因素,包括所在地的高等教育资源、自身办学特点、生源等。但是一些重点高校是‘央地共建,地方财政对众多部属高校提供资金支持,作为回报,高校在招生时则提高本地生源的比例。”熊院长所说的“央地共建”,也被称为“省部共建”,指由教育部和当地省份共同出资共建的大学,初衷是为了鼓励地方政府关注教育,加大教育投入。但当地政府在投入资金之后便以增加招生指标“作为回报”,这种功利行为则违背了共建办学的初衷。
“千军万马独木桥”,曾是中国民众对高考竞争激烈程度的比喻。也有网友调侃:“有人在挤独木桥,有人却在走钢丝绳。”当下高考招生最突出的问题便是行政权力的干涉,因此,在高考招生制度改革中,要破除这种权力和政策对考生升学的影响。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