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谈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中的教育契机

时间:2024-05-07

王立洲

【关键词】 营养餐;教育;感恩;勤俭节约;忧患意识

【中图分类号】 G63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12—0023—01

党的新一代领导人在反腐倡廉,反对奢侈浪费,提倡厉行节约,杜绝舌尖上的浪费等方面给全国人民做出了很好的表率。我们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始终要把青少年的身体发展和心智发展作为我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教育和培养他们珍惜粮食,热爱劳动,从身边小事做起,从小养成吃苦耐劳奋力拼搏的精神。特别是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学生实行“两免一补”政策和营养改善计划以来,我们一定要抓好这个机会,正确地教育和引导他们,让他们健康地成长发展。根据相关资料报道,目前全国农村有1.3亿中小学生,有三千多万在校住宿,一日三餐都在学校,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需在学校午餐,这样庞大的数量,如果我们教育不当,管理不妥,不但会造成巨大的食物浪费,更重要的是丧失了传统美德。因此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培养。

一、教育和培养学生懂得感恩

刘延东在一次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电视电话会议上提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少年的营养健康状况,不仅关系着个人的成长发育和全面发展,也关系着我们整个民族素质的养成和提升。党和国家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特别重视,考虑到农村孩子营养缺乏,因此不惜花费巨大资金,以保证青少年在身体发育时的所需营养。但有个别学生认为我们生在了这个好时代,又赶上了这个好机会,享受党的好政策是理所当然的,于是,他们的内心就产生一种优越感和不劳而获的思想,殊不知这种想法是十分危险的和有害的。因此,要让他们懂得一分耕耘,一份收获,只有勤劳,才有获得。世界上收获最多的人,往往是付出最多的人,天上不可能掉馅饼,告诉他们只有现在勤奋学习,掌握好建设祖国的真本领,长大后才能报效祖国和人民。

二、教育和培养学生懂得勤俭节约

唐太宗李世民有一段箴言,其中有一句“日食三餐,当思农夫之苦;身穿一缕,每念织女之劳”。明朝的一位文人也有类似的一句话“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难”。古代的封建帝王和文人墨客无不珍惜劳动人民的成果,而做为农村孩子,更应该知道每一粒米,每一颗粮食来之不易。虽然现在我们富裕了,但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本色不能丢,古人云“米粒虽小,尤见礼仪廉耻,节约事微,可助兴国安邦”的精神准绳不能丢。在这方面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伟大领袖毛泽东的“浪费是极大的犯罪”,“节约闹革命”曾指导者几代人艰苦奋斗,自力更生。他老人家所有衣服中竟没有一件不打补丁的;敬爱的周总理勤俭节约的故事,妇孺皆知,成为美谈,他一贯倡导勤俭建国,艰苦奋斗,并以身作则,他的睡衣穿了几十年,破了就补,补了又补,直到烂得无法再补。正是这一桩桩一件件小事,铸就了他们伟大的品质和人格魅力,使之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我党光荣传统的化身。

三、教育和培养学生增强忧患意识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始终是事关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百姓安宁的头等大事。我国有13亿人口,人多地少,自然灾害频繁。远的不说,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三年自然灾害对许多中国人来说,至今历历在目,刻骨铭心。而现在的青少年没有经历过那场灾难,说起饥饿灾荒他们觉得是很遥远的事,甚至不可能发生,食堂浪费现象十分严重,吃不完的剩饭剩菜和馒头随便扔掉。因此,要对他们强化危机意识和危机教育,俗话说“滴水凑成河,粒米凑成萝”,据有关资料统计,全国一年餐卓上浪费的粮食可供2.5亿人口吃上一年。历史证明,一个没有危机感和忧患意识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日本在二战失败后能迅速崛起,成为世界强国,与这个民族有着强烈的危机感和忧患意识是分不开的,在日本,学校经常组织学生到农村参加劳动,体验生活,让学生加深对农民和渔民的理解,使之更加珍惜盘中餐,不浪费一粒米。而现在有许多孩子娇生惯养,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试想这样的一代人在以后如果遇到挫折,能经受住吗,又如何在国家危难之时能挑起大梁独当一面?

总之,农村营养改善计划看似平凡,但责任重大,意义深远,我们一定要同心协力,尽职尽责,把党的这一惠民政策贯彻好、执行好,让学生吃得健康,吃得安全,吃出感情,吃出珍惜,吃出感恩。

编辑:蔡扬宗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