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林下挖出“聚宝盆”

时间:2024-04-23

翁万山

“前些年,家里的外债账本越来越厚。”大兴区长子营镇小黑垡村低收入户李树合和妻子腿部都有残疾,几乎没有劳动能力。

小黑垡村由于受自然环境和资源条件的双重制约,村集体经济实力薄弱,产业发展资金短缺,所需资金全靠上级政府部门资助,加上劳动力匮乏等原因,村民们增收渠道十分单一。2016年小黑垡村被列为市级低收入村,是全区唯一的市级低收入村。

2016年,北京市启动低收入村对口帮扶工作,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草业中心负责对口帮扶小黑垡村。草业中心党支部与小黑垡村党支部紧紧抓住党建引领“牛鼻子”,充分发挥科研院所人才智力优势与农村改革发展的实践优势,大力发展林下经济。仅仅3年时间,林下挖出“聚宝盆”,小黑垡村的年人均收入从不足6000元增长到近3万元,彻底摘掉了“低收入村”的帽子。

精准帮扶促振兴

“专家经常与我沟通、了解村里的劳动力状况和农业种植成效。”小黑垡村党支部书记韩森说。

小黑垡村林地面积2258亩,约占土地总面积的70%,主要种植黑松、榆树、银杏、白蜡、槐树、白杨等。草业中心党支部积极与小黑垡村党支部、村委会对接,组织党员多次进行座谈、实地调研。根据小黑垡村资源条件和人文资源等特点,提出通过打造小黑垡村林下特色种养产业,带动村民就业增收。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专家团队为小黑垡村量身打造了林下食用菌基地的建设方案,方案细致到连97个大棚建设选址的具体原因都有详细说明。食用菌种植在第一年就大获成功,高峰时每天可以产出1000斤,带动村民15人就业。

2018年,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专家又帮村里引进了林下食用百合,带动村民10人就业。2019年,村里又增加了洋葱、胡萝卜种植和北京油鸡生态养殖项目。

如今,小黑垡村林下立体生态农业已逐步建立,成为低收入村“脱低”不“返低”的重要产业支撑。村民李树合由于身体患病,不能外出务工。现在李树合一家通过在林地务工,一年能获得3万元的收入。

“通过科技帮扶,村民们在田间地头学会了科学种植和科学管理,有了一技之长。”小黑垡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华鹏说。

草业中心党支部利用市农林科学院科技人才优势,积极组织各类专家,以多种形式开展林下特色食用菌栽培和特色花卉、草坪、洋葱等种植技术的培训,组织专家深入田间地头进行现场指导,为农民传授实用技术。专家与村民建立微信联系,随时解答农民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帮助村民成为懂技术、懂管理、会经营的技术能手。

村容村貌换新颜

实现华丽蜕变的不仅是村民的生产生活,还有小黑垡村的村容村貌。

“刚来时,村里到处都是垃圾。现在的湿地公园原是一个大臭水坑,村民们没有休闲娱乐的场地,更别说‘生态宜居了。”草业中心的专家谈起第一次来到小黑垡村时的场景仍记忆犹新。精准帮扶,不仅要提高村民收入,还要改善村容村貌。如今,每到傍晚,小黑垡村就热闹起来。村民们在村里的湿地公园跳舞、骑行、打球。这片由垃圾坑和废弃鱼塘改造而成的湿地公园,见证了村里从“贫瘠”到“富庶”的过程。

草业中心发挥生态景观草研究室自有品种优势,围绕湿地周边景观建设,按照景观好、易种植、易管理的要求,引进观赏植物新品种25个,以濕地为核心,辐射种植面积约500亩。充分利用生态景观草观赏价值高、适应性强、生长健壮、维护成本低等优势,结合宿根花卉的观赏特点,草业中心在湿地公园进行了植物种植设计,显著提升了小黑垡村的湿地景观效果。在前期景观提升工作的基础上,草业中心还着重对湿地公园广场周边进行了景观提升,并对湿地公园周边道路进行了改造,铺设草坪砖,安装休闲椅、健身器材,建设篮球场等。

随着林下种植养殖的发展,小黑垡村的整体环境明显改善,有效提升了村容村貌。昔日垃圾遍地的臭水坑,已经绿树成荫。面积达220亩的湿地公园,有篮球场、健身器材,还经常放映露天电影,成为村民们每天离不开的健身文化休闲场所。

“下一步,我们计划结合人文资源,打造湿地创意游憩区,利用村民闲置民宅,发展乡村民俗休闲旅游,拉动村民居家就业。”韩森说。

(责任编辑:徐玲玲)

链接

北京市“六个一批”精准帮扶低收入村、户“脱低”

从2016年起,北京市通过扶持产业帮扶一批、促进就业帮扶一批、山区搬迁帮扶一批、生态建设帮扶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社会力量帮扶一批的“六个一批”措施,精准帮扶低收入村、户,取得明显成效,实现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8.9%。2019年,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057元,同比增长20.2%。2020年,全年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增长16.8%。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