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音乐课堂切莫以“视”代“听”

时间:2024-05-07

刘玉明

【关键词】 音乐教学;教学理念;树立;倾听;欣赏

【中图分类号】 G633.95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08—0095—01

一、牢固树立“引导学生听音乐”的教学理念

音乐是听觉艺术。美国当代著名钢琴家、作曲家和音乐教育家科普兰就在其著作《怎样欣赏音乐》的扉页上写着:“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音乐,再也没有比听音乐更为重要的了。什么也代替不了倾听音乐。”中小学阶段的音乐课堂是学生学习、探索音乐艺术的基础阵地,所以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不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听音乐的习惯,使学生逐渐形成较全面而又深刻地理解音乐的能力,形成對音乐音响的辨别和记忆能力以及逐步自我内化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在音乐感知过程中产生丰富的联想,让学生既能体会音乐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也能体会音乐包含的结构美,最终升华为一次完满的艺术体验而受到美的陶冶。

二、巧妙把握“听”与“视”的环节和步骤

教师在教七年级《七彩的管弦》这一课时,可让学生在听遍了各乐器的音色特点,了解了西洋管弦乐器的分类,形成初步的印象后,再播放布里顿《青少年管弦乐队指南》的现场演奏视频课件,学生就可直观地感受到管弦乐队的指挥阵势,舞台布局的风格,各组乐器的特性、表现力,乐手的表情以及乐手间的默契配合,等等。此时的“视”就是对“听”的补充,是音乐听赏的升华、内化。

但在接下来欣赏美国作曲家菲尔德·格罗非的《日出》乐章时,就不宜通过视频课件来让学生认知音乐作品了,而要通过听赏来培养学生的聆听习惯与联想能力。因为这首乐曲“是一幅沙漠上日出的风景画”。学生只有通过聆听,才能感受到管弦乐曲的魅力、管弦乐队的丰富及其强大的描绘能力,只有通过联想才能感受到这幅“风景音画”的美妙与神奇。教师在分段欣赏时可设置问题,逐步引导学生听的意识与习惯。比如,可设置如下问题:

1.你听到这一段音乐中出现了哪些主要的器乐?音色有什么特点?说说你联想到的场景或者景色。

2.音乐在发展中有哪些变化?日出景象又有些什么变化?

引导学生聆听:以定音鼓上轻微的滚奏开始,朦胧的音响表现了大峡谷在黑夜沉寂后的逐渐苏醒——将迎来一丝晨曦;接着,小提琴和单簧管带来了短笛悦耳的音响,如沐浴在一线曙光下的飞鸟在峡谷上空的惊飞与欣喜;这一音乐的主题形貌的不断变化,暗示了在不同的光线下大峡谷所呈现出的种种色彩;在这个主题最终发展为弦乐器优美抒情的咏唱时又仿佛一轮红日喷薄而出,音乐顿时变得宽广明亮起来,如大峡谷在彩光照耀下变得生机勃勃、气象盎然;结束部分是整个乐章的高潮段落,先前的两个主题在打击乐器和铜管乐器的支撑下相继再现,音响强烈有气势,展现出一幅在灿烂阳光下大峡谷的辉煌与丰富……

学生通过聆听乐曲,形成了初次感受和联想,产生了一定的内涵理解、美学体验,之后教师再播放此曲的演出视频课件让学生观赏,可使学生由内到外全方位地欣赏音乐、认识音乐、体验美的情感,帮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听觉意识和听觉习惯。

再比如,在“传统是条河”单元,欣赏由钱兆熹作曲、浙江省歌舞剧院民乐队演奏的《原始狩猎图》这一骨笛与乐队共同表现的音乐作品时,第一步的聆听与联想也非常重要,通过教师精巧的设问来引导学生感受由音乐所营造的空旷、荒蛮的气氛:原始人从宁静的夜晚到捕捉到野兽后的狂喜——听到乐曲中的鸟鸣声、虎啸声、狼的哀嚎声、草木的惊悚声、脚步声以及原始人的呐喊欢庆声,等等,最后再让学生观看乐曲的现场演出视频课件,可使学生对乐曲、乐器都能有一个全面、直观的了解。

三、以“听”为主、以“视”为辅,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听音乐是一种积极的、具有主体创造性的活动,也就是说学生在听赏音乐时,通过音响感知、情感体验而后产生联想,才能填充和丰富音乐作品的内涵。由此可见,“听”的习惯、“听”的方法以及“听”后的联想,是学生感受音乐艺术、理解音乐艺术的前提。

那么音乐就不能“视”吗?当然也可以“视”,毕竟演唱歌曲、演奏乐曲属于表演艺术,很难将听与视割裂开来,就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看音乐会”也是以听为主。所以,在音乐课堂上教师要巧妙把握“听音乐”与“视音乐”的步骤和节奏,以“听”为主、以“视”为辅,引导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音乐的习惯,使学生的音乐兴趣、音乐能力逐步得到提高,切莫以视代听、重视轻听,使学生在成长阶段错过了最好的音乐启蒙与开发期。编辑:王金梅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