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教会学生“放电影”帮助掌握古诗词

时间:2024-05-07

丁多钦

〔关键词〕 古诗词;放电影;意象;联想;想象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19—0105—01

古诗词在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比重虽不大,但它在中招语文科目考 试的地位却举足轻重,因此,大多数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非常重视对学生古诗词诵读与赏析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在应考复习中更是要对学生进行大量的训练。但是,一些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却往往不得其法,只是翻译一下诗词的词句然后强化牢记了事,导致学生对古诗词的内容一知半解,反而增加了记诵的难度,使古诗词成了学生的一大负担。因此如何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充分理解古诗词,从而使记诵达到“理解记忆”的要求,就显得很重要了,而教会学生在头脑中“放电影”(就是想象),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时在头脑中“放电影”,也就是展开想象呢?下面,就以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绝句《山行》、小令《天净沙·秋思》和律诗《登高》为例,谈谈我在教学中的做法。

首先,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阅读,找出诗词中的“意象”, 这一过程,是为“放电影”准备素材的过程。例如在教学上述三首诗词时,可引导学生分别找出它们中所包含的各种“意象”:《山行》中有寒山、石径、白云、人家、车、枫林、霜叶、二月花等八种景物;《天净沙·秋思》中有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夕阳、人等十一种景物;《登高》中也有风、天、猿、渚、沙、鸟、落木、长江、台、霜鬓、浊酒杯等十一种景物。学生找出这些意象并不难,但通过寻找这些意象,学生就会从直觉上对诗词有了一种亲近感,从而降低了对诗词的“畏惧”;同时,通过朗读,这些意象反复刺激大脑,也会在学生的意识中初步形成对诗词内容的浅层理解。

其次,要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努力建立诗词中各个意象之 间的联系,进一步揣摩诗词所抒发的情感和表达的意境。这一过程,就是利用上一阶段准备好的素材在头脑中“放电影” 的过程。这既是加深理解原作的过程,也是引导学生结合诗词中的意象进行再创作的过程。在这一环节,我往往让学生拿出笔,让他们充分开动脑筋,发挥想象,一边反复默读诗词,一边根据自己的理解,在纸上用描绘性的语言写出诗词中意象之间的联系。然后分组交流,推选出优秀代表,在班上发言。教师或加以指导,或引导学生互评,逐步引领学生进入诗词所营造的意境,去感受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情感。在这一环节,我也允许有些学生把自己对诗词内容的理解用绘画的形式展现出来,但要给大家讲述自己这样画的理由,例如在教学《山行》时,班中学生大部分选择了用语言描绘诗意,而只有几个擅长绘画的学生选择了用画画来表现。他们不但很好地描写(或描绘)出了诗中所表现的迷人景物,而且经过交流,也感受到了诗人所描绘的秋天的山林呈现出的一种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体会到了诗人通过这一景象所表达的一种积极昂扬的精神。而在教学《天净沙·秋思》时,大部分学生却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绘画的方式来表达他们的理解。而在用语言表述构图的理由时,他们也都能比较准确地描绘小令所表现的意境:落光了黄叶的秃树被枯藤缠绕着,在秋风萧萧中肃立,从遒劲的枯树枝上扑翅远飞的寒鸦,声声哀鸣……在血色夕阳下,在瑟瑟秋风中,在寂寞古道上,饱尝乡愁的游子牵着一匹瘦骨嶙峋的马,在沉沉的暮色中向着远方踽踽而行。甚至语文程度好的几个学生还能体会出小令中游子漂泊无着,有家难归、撕心裂肺、柔肠寸断的情感。等到教学《登高》时,全班学生却无一例外地都选择用语言来描述对诗歌的理解。这是因为,和前两首相比,这首诗的意象相对难画一些,而且这首诗的意境学生理解起来也比前两首难度大了许多。但尽管如此,结合诗中的诸多意象,学生对本诗中所抒发的身世飘零的感慨和老病孤舟的悲哀还是有了一定的体会和理解。尤其在理解颌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时,通过分析萧萧“落木”和滚滚“长江”两个意象,使学生对这一联所表达的生命的消逝与有限,宇宙的无穷与永恒的感慨,有了比较容易的理解。

其实,这一环节的做法,就是让学生先把文字符号转化为形象的画面,再根据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对这些形象加以充实和提炼,从而在头脑中形成对诗词的一个初步认识,进而感受诗词的意境内涵,并受到精神的陶冶和思想境界的提升。诗词创作是对现实生活的再现过程,作者受到外界事物一定的刺激后,心有所感,在潜意识中就会选择一些能够表达自己这种感情的具体的意象,连缀成诗。那么读者在阅读诗歌时就要根据这些意象在内心进行二次创作,尽可能地还原诗人的所见所感,并在此基础上渗透自己的感情色彩。因此,结合古诗词中意象之间的联系理解古诗词,就是很重要的一步。

再次,还可运用视频、音频等多媒体现代教学技术,帮助学生展开想象,以更好地理解古诗词。

例如,对于《山行》所描绘的景物,虽然学生理解起来并不困难,但如果把满山红遍的枫林景色制作成幻灯片展现给学生,对那些从未见过枫树的地区的孩子,还是有震撼力的;教学《天净沙·秋思》时,一边展示羁旅荒郊的幻灯片,一边播放沉郁凄凉的二胡曲《二泉映月》,肯定就能勾起学生对游子思乡情感的共鸣;而在教学《登高》时,播放一组秋风扫落叶和奔腾的长江的幻灯片,那么,学生对“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意境,印象就更深刻了,学生不但领会了诗歌的深意,而且得到了一种在鉴赏活动中所享受到的审美快感和精神上的满足。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激发学生想象力与古诗词教学实现有机结合,使每个学生都获益匪浅。

编辑:刘於诚endprint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