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警惕“打人玩”背后的暴力倾向

时间:2024-05-07

张玉胜

一个少不更事的8岁男孩,竟然惨死于11名同属未成年人的集体围殴,这消息令人痛心,更叫人诧异。究竟是什么让11名肇事孩子变得如此心狠手辣,“闲来无事打人玩”的行为背后,又有着怎样令人担忧的暴力倾向?这值得关注与深究。

与社会成年人的暴力犯罪相比,人们对未成年孩子的暴力致人死亡,除了情感上的憎恶与愤怒之外,或不乏几分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无奈与酸楚。尽管警方已表示立案调查,但鉴于对“刑”不上未成年人的司法保护,11名肇事学生未必能如成年人一样受到法律的严惩。这就需要人们从教育、引导、管束等多个层面,对“闲来无事打人玩”的暴力心态进行分析,提出对策,探索路径,力避类似悲剧再度重演。

透过“闲来无事打人玩”的无事生非,人们看到的是孩子们对人格尊严的漠视、对生命健康的罔顾、对遵纪守法的无知,而最大悲哀莫过于11名肇事孩子对暴力伤人行为的集体无意识,以至于可以两度殴打受害人,甚至将已经昏迷不醒的受害者弃置路边。这是何等的冷漠无情?惩戒、教育孩子,首先要救赎和矫正其深度麻木、崇尚暴力、价值观错位的扭曲心灵。

遏制暴力倾向,就需唤醒孩子们对人格的尊重、对生命的珍爱、对法制的敬畏。要让孩子们明白在共同成长的学校里,每个学生的人格尊严,学习、生活权利都是平等且受法律保护的,恃强凌弱、以富欺贫都是漠视尊严、挑战法律的无良、不义之举,应当受到惩戒与处罚;懂得生命是宝贵的,无论是对自己或他人的生命,都应悉心呵护,不可有丝毫的损伤与加害;认识到法律是不容逾越的社会底线,以身试法是要承担责任和付出代价的。透过受害孩子在学校常被人欺负的现实和最终被围殴致死的悲剧,这些必要的道德教育显然是缺失和缺位的,至少是没有效果的。

也许,学校、家长、社会,太在意孩子们的学习成绩,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对其品格的培育和道德的培养,而浮躁的社会和大量血腥的影视镜头,无疑会为孩子们荒芜的心灵和冷漠的情感注入暴力因子。

8岁男童被围殴致死的悲剧,彰显出“无知者无畏”的人格缺陷,也暴露出学校教书育人的偏颇与短板。惩戒管理者与监护人是必要的,但救赎孩子们的荒芜心灵或用有益之物填充其“闲来无事”的百无聊赖,更不可或缺。endprint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