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提高中学生写作能力的几条途径

时间:2024-05-07

李妍玲

〔关键词〕 写作能力;素材;思维;

个性;联想

〔中图分类号〕 G633.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9)

10(A)—0041—01

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然而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呢?笔者从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和经验中认识到,要达到这一目的,需做好以下几方面。

多观察,积累素材

观察不仅是作文素材的直接来源之一,而且是写好作文的基础和前提。自然界中赏心悦目的景物不但能陶冶人的情操,使人产生美好的情感,更能使人产生写作的冲动。教师应带领学生寻春觅秋,登山观水。学生直接面对大自然时,会有美的发现和美的体验,并产生一种表达的愿望。在这样的前提下,学生就能写出较真实的作文。同时,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只有让学生真正走进生活、走进社会,他们才能从中寻觅到创作的灵感。而现在大部分学生的功课繁重,没有足够的时间开展活动和领略大自然的美丽风光,这就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造能力。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谈、阅读、思考等多种途径,运用各种方法搜集生活中的材料,使学生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以培养他们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的能力。

多表达,训练思维

提高口头表达能力是培养学生写作水平提升的一个基本条件。从某个角度看,作文就是将口头语变为书面语,将学生想说的话用文字表达出来。只要对写作素材学生能思考新巧,讲述生动,写出来的作文就会语句通顺,观点鲜明,思路清晰,表达清楚、透彻。因此,教师要通过组织学生讨论问题、加强对学生遣词造句能力的训练、举办演讲赛等途径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

多体味,表现个性

中学生写作文,其中一个主要问题是所写作文空洞无物。写人,不是“目光炯炯”,就是“精神矍铄”;写水,不是“波光粼粼”,就是“水面如镜”;写花,不是“百花争妍”,就是“鲜艳夺目”。总之,作文中缺乏具体、细致的描绘,只有抽象、概括的介绍。这就无法体现自己的个性,也无法表现描写对象的特征。所以,教师只有鼓励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写作素材并写出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受,才有利于学生作文内容的充实。

学生作文内容空洞,与生活的单调有很大关系。针对这一点,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身边的小事,要从小中见大,从平凡中发掘不平凡,从普遍中体味个性。一次作文课上,笔者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并指明事情的意义。有同学说,街道清洁工工作负责,使市民能在宽阔整洁的道路上心情舒畅地行走;有同学说,班里的某某同学每天打扫卫生,毫无怨言;有同学说,课堂上总有几位同学小声讲话,影响他人听课;有同学说,乱抛纸屑的现象在班上时有发生……笔者启发学生思考:透过这些事情的表面,你能想到什么实质。学生们由此想到雷锋精神、乐于助人、责任心、集体荣誉感等等。听了这一个个事例,学生们或感叹或激愤,在这种真实的自我情感体验下写作成文,文章就能体现出学生自己的个性了。

多联想,寻觅新颖

文章的新颖首先表现在立意的新颖上。联想、想象的多样性与立意是否新颖是直接联系的。事物的特征是多方面的,因而对学生来说,一个事物可以有很多个联想点。学生选择不同的联想点会产生不同的立意,只要抓住其中的一个联想点,就可以写出一篇独特的文章。有一次,笔者让学生观察周围的花草树木,并展开联想、想象,寻找新颖的立意。一位学生这样写柳树:“我想做青松,因为图画上英雄人物常常站在青松下;我愿做白杨,因为它比一般的树高大。而我不乐意做柳树,我嫌它太平凡。但是,柳树不择地点,一插就活,乐于平凡,这不正是它的优点吗?”大胆的联想、想象能带来新颖的构思,否则就不会有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不会有苏东坡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样的奇思妙语,也不会有朱自清“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样独特的比喻了。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