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曹英 张文国 陈玮
[摘 要]课程思政理念下,为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必须加快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开创高校体育育人的新局面。本文首先分析了高校体育课与课程思政的耦合度,然后阐述了课程思政融入高校体育教學存在的现实困境,并探讨了课程思政融入高校体育教学的有效路径和教学案例,以期实现更好的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
[关键词]课程思政;高校体育;现实困境;优化路径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2) 04-0078-03
***总书记高度关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并多次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要实现与不同学科教学的有效结合。体育课程是高校所有专业都必须开展的课程,其课程内涵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通过将思政理念贯穿体育课堂教学当中,深挖体育课堂中的思政元素,能够实现对当代大学生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一、高校体育课与课程思政的耦合度
(一)高校体育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目标一致性
高校体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标一致性是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基础。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活动的开展,不仅是要强健学生体魄,引导学生学习运动技能,更是要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正确的价值观,实现身心的和谐发展,在提高生理潜能和心理潜能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标。二者目标的一致性使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成为可能。
(二)高校体育课程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
在高校体育课程当中,不仅仅是锻炼了学生的身体素质,更为重要的是运动过程中对学生精神品质和思想意识的锻炼,体育运动中所体现出来的公平竞争精神、顽强拼搏精神、团队协作精神等,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对高校学生思想产生积极的影响,“女排精神”以及体育名人的励志故事都可以激励学生积极进取、勇攀高峰。可以说高校的体育课程承载着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方面的隐性教育功能,这些丰富的思政元素可以成为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很好的切入点,能够促进高校体育课程更好地进行思政建设。[1]
二、课程思政融入高校体育教学的现实困境
(一)高校对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视程度不足
虽然近年来课程思政理念在全国高校快速发展,但毕竟时间尚短,在很多方面还不成熟。加之学校内部缺乏必要的支持机制,人力支持和活动支持的力度不够。而在高校体育课堂上,很多体育教师仍延续旧有的教学模式,对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视程度不足,甚至没有课程思政的理念意识,体育课程的教学重点放在了体育技能的培育和身体素质的提高上,忽视了主动挖掘体育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仍然片面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思想政治教师的责任。
(二)高校体育教师的思政能力不足
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对师资质量的要求更高,体育教师不仅要有过硬的体育教学能力,也要具备扎实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并能够将其贯穿体育教学的过程当中。但是从实际来看,同时具备两种能力的体育教师并不多,很多体育教师并没有经过思想政治专业化的系统培训,对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开展还不明确,思政工作的开展不是根据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而展开,对思政元素的挖掘不够充分,加之缺少针对性,导致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建设处于无序的状态。
(三)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的内容设计不合理
当前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的课时相对较少,教学内容往往更加偏向运动技能的提高,而忽视了对大学生精神的塑造。此外,在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当中,往往不进行体育理论知识的学习或者对此简单地一带而过,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发展知识和健康知识缺乏基本了解,也就无法从更高的层面认识体育本身的价值和文化,而体育文化往往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载体,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体育教学中有效渗透的重要渠道,导致课程思政在体育课程中无法顺利实施。
(四)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效果评价不合理
很多高校在体育课程思政效果评价过程中过于随意,无论是高校领导,还是体育教师本身,在对课程思政效果进行评价时,往往不去实地了解课程思政开展的实际情况,不去关注学生精神状态方面发生的改变,而常常掺杂主观个人情感。即使有着具体的评价指标,也往往是从宏观角度对课程的计划和目标进行评价,而忽视了对学生个体的影响评价,课程思政的效果评价需要从细节上进一步落实。
(五)疫情常态化对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提出新要求
疫情常态化背景下,高校教学活动都是以线上教学的形式开展,体育课程也不例外。但是体育课与其他的文化类课程不同,其实践性强,体能训练要求高,而疫情常态化背景下,线上教学的模式要求学生要在室内进行体育锻炼,无法参与社会实践,学生也无法在训练中体会到体育当中所蕴含的团队合作精神,无法形成竞争意识,课程思政建设目标无法达成,需要找到切实可行的办法来应对疫情常态化状态下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新要求。
三、课程思政融入高校体育教学的有效路径
(一)加强对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重视
加强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首先要加强对课程思政的重视。从学校的角度来说,要积极营造适合课程思政开展的大环境,加强校风和学风建设,为体育教学活动开展配备必要的训练设备,并为各种体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人力和物力的支持,从而为高校体育课程思政落实奠定坚实的基础。从教师个人的角度来说,要转变传统的体育教学理念,正确认识课程思政建设的大趋势,提高参与课程思政的热情和育人意识,积极探索思政教育融入体育课程的路径,努力推进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工作。
(二)提高高校体育教师的思政能力
学校要加强对体育教师的系统性培训,积极组织体育教师参加政治理论的学习,帮助他们尽快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及落实课程思政的方式方法。教师也要重视自身思政能力的提高,对课程思政建设要有开放和积极的态度,加强业务学习,积极探索体育教学和思政教育融合的新路径,并加强与其他体育教师的交流,吸取他们成功的经验,精心组织体育教学活动,最终形成对学生的积极引导。
(三)做好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内容设计
首先,要保证教学内容的价值性,体育课程的学习不仅仅是锻炼身体,强健体魄,更要侧重对运动当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的挖掘。其次,要保证体育文化的传承性,体育课程的教学既要紧跟时代步伐,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实际,也要能够积极传播中华传统体育文化,让学生在体育文化的传承中增强文化自信。最后,教学内容的设计要保证科学性和可行性,教学安排要尊重体育运动的客观规律,充分考虑大学生的接受能力,确保课程思政的顺利开展。
(四)做好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教学评价
首先,评价必须客观,要在充分了解学生思想政治方面变化的基础上,考虑体育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思政能力,做出实事求是的客观评价,而不掺杂个人主观情感因素。其次,评价要全面,课程思政的评价要充分考虑教学的各个阶段和各个环节,既要从整体上对课程思政的计划和内容实施进行全面评价,也要关注个体差异。最后,评价的方法要多样,要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手段,坚持他评和自评的结合、定期评价和不定期评价的结合,确保教学评价的公正公平。[2]
(五)做好疫情常态化下的高校体育课程思政
疫情常态化下,体育教学以线上形式开展,要充分利用线上教育的各种功能,做好线上教学计划,并合理安排课下训练,塑造灵活的学习空间。通过对比中外疫情控制情况,可以充分体现我国人民团结一心的爱国精神,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疫情防控期间涌现出来的以钟南山院士为首的杰出代表都是课程思政很好的切入点,可以以此为契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四、课程思政融入高校体育教学的案例评析
体育课各项目教学是以制定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案为基础,将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融入教学设计各环节,从而形成环环相扣的全过程育人体系。[3]下面以课程思政融入高校武术实践课为案例来进行探讨:
(一)武术实践课教学大纲的制定
武术教学大纲是根据本专业的教学计划制定的纲要文件,是武术课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依据。武术课教学目标以学生经过课程的学习以后能够获得什么为出发点。教学目标一般包括认知目标、技能目标、育人目标。在制定武术课大纲育人目标时可设定为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勤学苦练的意志品质和尊师、爱友、仁义、谦虚、诚实、宽容的武德精神,从而弘扬中华武术的文化内涵,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在考核评价方式中也要体现“育体与育德”协同发展的要求,可在考核平时成绩中加入课堂团队合作+思想品德表现内容,强化思政引领大纲。
(二)武术实践课教案的制定
武术课教案是教师进行教学的执行依据,是教师对课堂的提前设计。在教学任务设计中,教师可根据课堂的教学内容挖掘思政要素,制定课堂的思政目标。一节武术课教学包含准备活动、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三个方面,在课的开始教师可介绍武术的起源以及发展历程,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课的基本部分,通过讲解示范、小组合作、分组展示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勤学苦练、尊师爱友的品德;课的结束部分教师可总结点评学习情况,布置课下作业鼓励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三)武术实践课考核评价体系
武术课考核评价体系是教学过程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实践课评价应打破传统的教师评价为主的方式,遵循“立德树人”育人目标,构建科学评价体系,采用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学生自评的方式进行评价。评价要包括思想品德+技能考核+身体素质测验+课堂表现等多方面以及多角度的内容。技能考核是对课堂所学套路技术动作的展示,在考核评价内容标准制定时融入武德,体现尊师重道的武德精神;身体素质测验标准的制定可依托坚持不懈、永不放弃的意志品质和追求“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精神,以此确定测试成绩标准;课堂表现体现团队合作、遵纪守规、追求精湛技艺等品质。通过武术课程整个学练过程评价、思想品德表现多方面评价、身体综合素质全方位展示,使武术课达到“育德+育体”的效果。
总的来说,为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加快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是必然的,也是可行的。高校必须加强对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重视,提高高校体育教师的思政能力,做好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内容设计和教学评价,创新课程思政模式,最终提高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水平。
参考文献:
[1]姜卫芬,刘文烁.新时代推进体育课程思政改革的理论认知与实践路径[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21,36(4):435-441
[2]黄璐子.高职院校体育课课程思政建设的现状及对策[J].教育观察,2020,9(46):68-69,79.
[3]赵晶,闫育东,高江航.课程思政融入高校体育课教学的本源回归、价值塑造与路径思考[J].体育学刊,2021,9:1-5.
(责任编辑: 刘洁)
基金项目: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现状与优化路径研究”的研究成果(2020GJJG666)。
作者简介:曹英(1981—),女,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张文国(1974—),男,本科,政工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陈玮(1979—),女,本科,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