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摘 要]通识教育的核心理念是全人教育,要将通识教育理念贯穿于教学全过程,提高知识的整合性和贯通性,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培养有责任感的公民。天津大学“城市生态建筑技术”课程,依托丰富生动的教学内容,润物细无声的思政设计,多形式的互动式教学的课堂组织,过程化的考评模式,在提升学生知识吸收和综合运用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沟通表达、团队协作等综合能力,引导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树立。
[关键词]通识课;生态环境类课程;互动式教学;课程思政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2) 04-0100-03
一、引言
通识课程是通识教育最基本的载体,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在学生的成长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识教育的核心理念是全人教育,要将通识教育理念贯穿于教学全过程,提高知识的整合性和贯通性,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培养有责任感的公民。[1]天津大学在“三全育人”“五育并举”的人才培养综合改革的背景下,倾力打造了特色的核心通识课程群,分为“人文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艺术与审美”“逻辑思维与技能提升”4大类,21个领域,26类课程主题,深化通识课程教育。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环境恶化的不断加剧,城市建设与生态平衡之间的矛盾不断升级,环境教育已经成为通识教育的重要一环。目前,国内许多综合性大学都开设过城市与生态类的课程,由于这类通识课程属于工程技术类,课程内容一般来源于授课教师的科研项目,在知识体系上不免会出现广度不够、深度难控的问题,难以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城市生态建筑技术”是天津大学通识课程群的重点建设课程,以教学团队的形式发挥不同专业领域教师的各自优势,合作授课,课程内容兼顾广度与深度,涉及自然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大气環境、水环境、光环境、声环境、土壤环境、清洁生产、可再生能源、可持续发展,等等,以最大程度涵盖城市与环境的各个方面,让每个学生都能发现兴趣点。在教学环节上,重点以不同形式的互动式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合作与创新的精神、知识的可迁移能力。同时,在教学的全过程融入思政元素,塑造学生的价值观,切实做到德育并举。
本论文就以此课程为例,介绍通识课程中环境类教育的教学方法以及课程效果评估,为相关工程技术类的通识课程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参考。
二、教学建议
本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领会绿色发展的本质,即城市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之间的协同发展。在知识体系上,传达城市人类活动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在理论上讲述其发生和发展的动因、结构和功能的关系,调节和控制机理;在应用上运行可持续发展理念,建设和管理城市,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改善城市建设和环境治理。培养学生从整体、综合的角度去研究和解决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的问题,树立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相协调才能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由于世界城市建设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相关领域的新知识和新理论层出不穷。因此,在教学内容上不但包含基础原理,同时力求反映国内外最新的发展动态,扩展学生的视野。该课程包含城市生态系统、城市建设与大气环境、城市建设与水资源、城市建设与能源、城镇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生态建筑技术、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8个专题,具有知识覆盖面广、学科交叉、应用性强的特点。主讲教师由4位不同科研背景的教师组成,分别教授不同的专题,定期进行教学研讨和总结,做到由最专业的教师传授最精通的知识,避免通识课程教学深度不够的通病。
三、思政设计
***总书记指出,把青年一代培养造就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战略任务,是全党的共同政治责任。[2]面对新形势的要求,课程的设计必须站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高度。本课程在选择教学内容的同时凝练思政要素,将其与知识点相结合,不断渗透在教学全过程中。如图1所示,课程思政规划主要分为4大板块,使学生增强法律意识,增强政治认同,完善思想品格,树立正确价值观。
四、教学方法
本课程采用了课堂讲授与互动式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课堂讲授中,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与视频的方式传授每个专题所涉及的基本知识和原理,以及相关前沿科学领域的研究内容。在课堂讲授过程中进行多形式的互动教学,由学生团队为主体进行组织。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团队,每个团队6~7人。互动的方式结合专题的特点和学生团队的参与意愿进行灵活选择。教师事先将互动内容布置给学生团队,同时将其设定为主题作业纳入课程考核。多形式的互动式教学是本课程的重要特色,主要的互动形式如下:
(一)情景剧式
情景剧式教学是学生团队根据主题内容撰写剧本并出演,以视频录制或现场展示完成,时间控制在5~10分钟。在教学内容中,有些知识浅显易懂,但是代入感强,常常穿插情景剧的展示。例如,在人类发展历史中,为了经济发展而不顾对环境的影响,人类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出现了著名的十大公害事件。学生团队以此为主题编排情景剧,对历史事件进行还原。针对日本骨痛病事件,以日本普通村民在田间除草发生骨折为开端,一步一步追根溯源找到矿业污水排放造成镉污染的原因,以及事件曝光和受害民众的维权行动。通过剧本的出演,学生掌握了骨痛病事件的整个来龙去脉,并能够通过此事件进行积极的反思,采用行动防止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思索如何使人类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又如,“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这一专题中,城市垃圾分类回收是公众熟知的内容,但是具体的垃圾分类方法却很琐碎,学生团队编排小品说明了垃圾分类的不当做法带来的危害,结尾还以“三句半”的台词使学生对垃圾分类的方法更加熟悉,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知识竞答式
知识竞答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经常出现,主要以教师为主导进行题目设置,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学生被动参与。本课程将知识竞答的组织工作交给学生,由教师做辅导。例如,在“城市生态系统”专题的讲授中,涉及城镇建设对自然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破坏的讨论和分析。学生团队将这一主题以“生物多样性有奖问答大赛”的方式进行安排,针对城市扩张导致昆虫数量减少最直接的原因、城市建设对鸟类生存环境的威胁、水利工程与物种繁衍生成之间的关系、生境廊道的作用等方面内容设置了10道竞答题目。由学生主持人主持竞答大赛,其他学生进行抢答和讨论,使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观。对于竞答题中较难理解的部分,学生团队还剪辑了短视频作为补充知识进行介绍。教师负责把控整个课堂环境,对于其中的知识难点进行进一步的解析和答疑。此方式增加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意愿,更培养了组织管理能力。
(三)新闻发布会式
在教学内容中,涉及了国家政策法规的解读。若采用教师直接陈述的常规方式往往会造成课程沉闷,学生吸收率差的问题。本课题提出了新闻发布会的教学形式,同样以学生团队为主体进行教学组织,有效规避了这样的问题。例如,对于全球可持续发展,各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发展方针,其中我国提出的“碳达峰”“碳中和”的发展战略受到了广泛关注。针对这个主题,在课堂上,由一位团队成员担当政府发言人,其他几位成员担任记者。在固定提问时段里,双方就我国提出双碳目标的原因,我国双碳行动的贡献程度,双碳行动的时间进度等问题进行问答。在自由提问时段里,其他学生也可对相关内容进行提问,开展更广泛的讨论。根据学生讨论的焦点,教师进行辅助讲解,帮助学生理解相关政策,使学生正确认识国家的发展规划。
(四)座谈讨论式
讨论式教学是较为常见的互动方式之一,一般将学生进行分组,每组5~8个人,针对某一问题提前收集资料,然后在课堂进行相互讨论,由每组代表阐述观点,回答其他同学的问题。[3]这种方式较为适用于课堂人数较少的课程,但是高校通识课程的课堂人数常常过百,仍以传统的讨论式组织会增加太多的时间成本。因此,本课程提出了座谈讨论式教学,教师事先将主题安排给学生团队,团队成员准备相关资料在课堂上讨论,形成座谈会。其他学生分组作为每一位座谈成员的助力团,在座谈讨论中提供支持。这种方式培养了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表达观点的能力。
(五)案例展示式
在“生态建筑技术”专题的教学内容中,涉及多种绿色建筑设计方案、健康建筑设计方法,以及节能减排的技术案例,特别适合采用案例的形式进行展示。通过教师引出生态建筑的理念及实施的必要性之后,布置给学生团队,由团队成员负责收集相关的案例并制作成幻灯片展示,同时团队成员需要对课堂学生提出的相关问题进行解答。此方法有效锻炼了学生演讲和表达的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幻灯片制作的能力。
总体而言,课程通过融入多种多样的互动式教学,显著增强了学生的参与度,提升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交际表达、团队协作、组织管理的综合能力。
五、课程考评
目前,多数的通识课程考核以结课论文为主,难度低,学生主动学习意愿差,已成为学生“混学分”的动因之一。[4]本课程改变了考核体系的构成,提高了过程考核的比重,由课堂测试、主题作业和期末考核共同组成,所占比例分别为20%、50%和30%。其中,课堂测试的目的是保证学生在课堂对知识吸收的质量,预设专题测试题,每个专题授课结束后,通过线上教学平台向学生发布。这样的方式不但实时考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水平,使学生及时了解学习上的不足,明确努力的方向,还可帮助教师发现自身的不足,调整教学的思路和方法。由于课堂测试计入考评,还可以督促学生出勤,省去了教师点名的时间支出。专题作业与课堂的多形式互动教学相结合,根据学生在课堂展示内容的全面性、表达的准确性,以及组织安排的合理性综合给出成绩。对于期末考核,仍采用结课报告的形式,设立开放式题目的方案,学生可以结合自身的经历,自主选择城市发展触动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展开,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性。
六、教学效果评价
课程结束后,对班级78名同学进行了匿名教学效果评价。针对教学内容的反馈,90%的学生认为本课程的内容充分涵盖了城市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各个方面,形成了完整的知识体系;86%的同学指出至少有2~3个专题的内容能够充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教学方式上,91%的同学认为结合线上课堂测试和线下互动式教学的教學模式对他们的学习非常有帮助。在课程考核方面,以课堂测试、主题作业和结课论文相结合的多形式考核,以及相应的成绩占比,88%的同学表示满意,62%的同学表示非常满意。在个人能力素质培养方面,90%的同学反馈他们的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表达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升。在总体效果上,92%的同学认为课程学习超过预期。在学校教务处对校级通识课的评价反馈中,本课程中教师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满意度都远高于平均水平。
七、结语
通识课是学生知识综合运用能力、思辨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核心素养的培养载体。本文以生态环境类课程为例,详细介绍了课程“城市生态建筑技术”的课程建设方法,教学内容关注知识传授的广度和深度,课程组织上关注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和考评手段相结合,在思政育人上培养学生科学、理性的价值观,实现了高校通识课教学“全人教育”的目标,为高校通识课教学的实施提供了优秀案例。
参考文献:
[1]张美玲,江文正.微生物学类核心通识课程中混合式教学模式应用[J].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2021,11(3):18-21.
[2]邰继承,范富,萨如拉,等.高校环境教育类通识课课程思政的内涵与实施途径[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35(6):538-540+552.
[3]邹勇.基于工程建设与环境协调通识课程建设的教学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20(47):229-231.
[4]蒋金辉.“互联网+”时代提升高校通识课教学质量若干建议[J].教育教学论坛,2020(30):363-364.
(责任编辑: 杜家和)
基金项目:2020 年天津大学通识选修课重点建设项目。
作者简介:盛颖(1984—),女,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