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留学生听说教学问题成因与对策

时间:2024-05-07

闫春宇

[摘 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各高校国际化办学理念的不断推广,外国留学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来华学习人数显著增加。相关高校尤其是新办留学生学历教育高校的留学生汉语听说教学,面临着生源汉语零基础、学生汉语学习动力不足、学校相关教学经验欠缺、教学模式不合理等诸多问题。针对上述问题,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应进一步研判学情,加强教学组织和设计,选择并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对汉语听说教学进行改革和优化,提升教学质量和水平。

[关键词]新办留学生学历教育高校;汉语零基础;非洲留学生;汉语听说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2) 03-0090-06

一、非洲来华留学生数量迅猛增加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高等教育水平不断提升,在教育国际化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我国近年来已经成为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国,来华留学生规模和层次显著提升。据教育部提供的相关信息,2018年,我国有492185名各类外国留学人员在全国31个省市区的1004所高等院校学习,其中,留学人员数量按洲别排名的前三位分别是:亚洲、非洲和欧洲,其留学人员数量分别占总数的59.95%、16.57%、14.96%。其中,尤以非洲来华留学人员的增长速度最为迅速。

据现可查取的教育部公开信息获知,与2015年非洲来华留学生总数相比,2016年非洲来华留学生数量提高了23.7个百分点,增长速度位于各大洲来华留学生之首。

非洲留学生在我国数量的持续增长一方面是来自中国与非洲日益密切的商贸文化往来及中国文化软实力对非洲学生的吸引,中国援非建设项目在非洲比比皆是,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在非洲遍地开花,非洲留学生对中国的了解日益加深,对中国的经济建设成就和科技发展水平尤为赞叹,促生了其渴望学习中国科技文化方面的先进经验的想法;另一方面是由于中国在政策及资金上对非洲生源的倾斜和扶持,自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开办以来,中国总计向非洲国家提供了约12万个政府奖学金名额。基于以上原因,非洲留學生数量迅猛增加,也对留学生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

二、某新办留学生学历教育本科院校留学生汉语教育办学现状

该校创建于1949年,1987年成为全日制成人高等学校,2010年成为全日制本科高校,开始招收本科生。为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认真贯彻落实学校“一强化,两拓展”战略,自2018年9月起,该校首次招收国际学生。目前已有来自坦桑尼亚、尼日利亚、赞比亚、摩洛哥、几内亚比绍、乌兹别克斯坦等近20个国家的近百名国际留学生在校学习,其中,非洲留学生比例占90%以上,汉语零基础的学生比例占85%以上。

该校针对留学生学历教育所设立的专业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所涉及的学科为经济学和管理学,核心课程包括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管理学、国际市场营销、国际贸易实务、国际金融等。其人才培养体系中涉及的课程类型为理论课及实践课两类,两类课程按课程性质均可具体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

汉语类课程虽不属于该专业国际学生学习的主干学科中的课程,但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据举足轻重的位置。汉语类课程属于理论必修课中的汉语基础课板块,除汉语课外,在理论必修课课程类别中还有学科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主要涉及的是经济学及管理学类的课程。汉语类课程总学分56学分,占理论必修课学分量的52.3%,占理论必修课学时量的50.8%。其中,汉语听说课安排在留学生大一和大二的四个学期,总学分16学分,总学时256学时,占理论必修课学分和学时量的15%,占汉语类课程学分和学时量的28.6%。

由此可见,汉语类课程体量占据该校国际学生理论必修课学分学时量的一半。汉语听说课体量占据汉语类课程的近三分之一。首先,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这与培养“知华、友华、爱华”的高素质来华国际留学生的人才培养目标高度契合,通过对中国语言的学习,一是可以辅助学生未来将要从事的对华经济商贸相关业务,二是可以使学生了解熟悉中国文化,为其所在国与中国的经济文化交流起到推动作用;其次,从学校留学生教学的师资角度来看,这符合新办留学生学历教学学校的办学实际情况。由于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均为全英文授课,学校经贸类全外语授课师资储备不足,需要学校充分调动其他类型课程师资的资源来弥补这项短板,而学校设有汉语言文学专业及外语类专业,完全具备对留学生进行汉语课程教学的资质和能力。国际学生来到中国院校就读,既有学习中国语言文化的需求和必要性,同时,学校也具备中国语言文化类课程的授课资源。“听说读写”是语言学习的四大核心技能,其中,“听”“读”属语言输入范畴,“说”“写”属语言输出范畴。留学生进行汉语学习时,同样也需要从上述四项技能入手,进行系统化的学习和训练。因而,汉语类课程尤其是汉语听说课程在国际学生的学习中不仅是不可或缺的,而且是至关重要的。

三、留学生汉语听说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任课教师对该校汉语零基础留学生平时汉语听说课上课过程及情况的体会和观察,结合对51名非洲留学生发放的汉语听说学习情况问卷的调查,对上述留学生群体的汉语学习动机、学习方式、学习难点等问题做了全面的了解和分析。

(一)学习汉语的目的

在二语习得中,学习目的对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有学者认为,学习目的可分为两种,分别是“有限的目的”和“无限的目的”,前者是通过学习获取生存技能的外在目的,后者是一种超越物质的精神层面的,是一种全面自由和谐发展的内在需求。[1]吕必松将二语习得目的总结为如下几种:受教育目的、学术目的、职业目的、职业工具目的、其他目的等。[2]学生学习目的不同导致了学习动机的差异。Oxford等就认为学习动机决定着学习者参与第二语言学习的主动程度,以及学习者在遇到学习困难和瓶颈时是否具备信心。[3]gzslib202204021951

通过对该校留学生学习汉语的具体目的进行探究可知,其学习汉语主要是为了完成学业和满足相应教学要求,以此为学习目的的留学生人数高达76%,即这些留学生学习汉语的目的属于受教育目的这一类型。只有18%的学生认为学习汉语是为了满足未来从事相关职业的需要,仅有6%的人的汉语学习主要目的和动机是出于个人兴趣。所以,该校留学生的汉语学习目的是一种外在目的,是在受完成教育的外在规约的强制下非自主选择的一种学习形式。

由此可见,该校留学生的汉语学习具有较强的被动性。由于该校国际学生的专业为国际经济与贸易,非汉语类专业,该校在招收第一批经贸专业国际学生时,有个别学生曾向学校相关部门反馈对汉语课程设置必要性的质疑。该校留学生比较关注的是实用性的,对产生实际经济效益能有直接作用的课程学习。通过跟一些留学生的交谈得到一些信息,比如说他们来到该校学习国际经贸专业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学会做生意,他们就是想通过大学阶段的学习为将来毕业后能迅速创造财富和价值奠定基础甚至是提供捷径,所以,他们来华学习是带有比较强的功利性的。而汉语学习往往被该校留學生认为是跟他们来华求学的主要目的不直接挂钩的,是可有可无的,或者是隐性的间接的关系。因而,该校留学生基本是抱着为了完成所在学校的学习任务的这一认识来进行汉语系列课程的学习的。

(二)学习汉语的难点

通过对学生上课及平时作业情况的掌握,发现学生在日常汉语学习当中主要在字词发音和汉字学习上存在偏误。学生汉语听说情况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认为在汉语学习时最困难的部分确实就在于语音和汉字,尤其是语音学习部分的汉语普通话的声调对于留学生来说更是不易于辨别和运用的难点。

学生的汉字学习偏误主要表现在识记和书写两个方面,在汉字识记上,主要表现为学生在声调学习上的偏误,主要体现在对汉语普通话的二声和四声难以区分,出现阳平和去声的混读或是错读这些方面;在汉字书写上,主要表现为笔画的增添或减少、汉字结构错误、部件的改换等。

这主要是因为教学班的学生母语的语系和文字体系与汉语和汉字有很大不同。教学班学生的母语或祖国的官方语言为英语、法语、西班牙语、斯瓦西里语。就文字系统而言,其文字一般来说都是表音体系的文字,与为表意体系的汉字在造字理据上有很大的不同。一是他们在学习汉字时,通常从图形的角度或是象形的角度去记忆汉字,但汉字的形体变化的趋势是由“图画性的象形文字逐步变为不象形的书写符号”。[4]所以这种学习方法只对少部分象形字适用,在采用形声、会意、指事造字法的大量汉字的理解和记忆上行不通。二是他们在课下往往疏于对汉字书写的训练,随着汉字学习内容的增多,不同意义和形态的部件越来越多,汉字部件之间组合的结构规律也越来越复杂,如果不花费大量的课余时间进行训练和记忆,很容易混淆和错记。三是汉字学习兴趣的衰减造成汉字学习的动力不足,学生对汉字的印象从一开始的感觉神秘有趣到随着学习的深入感到麻烦复杂,往往容易产生学习汉字的畏难情绪,由此造成汉字学习成效提升缓慢。

在语音方面,以汉语为代表的汉藏语系中的语言普遍都是有声调的语言,这是该语系语言的一个显著特点。声调不仅可以区别不同的意义,甚至在有些语言当中可以标示不同的语法范畴。汉语普通话的声调有四个调类,四个调值,即便是声韵相同的音节,只要是调类不同,意义就会产生差别。即便是声韵调都相同的音节,不同的汉字也有进一步分化意义的功能。对于留学生来说,他们的母语或所在国官方语言多为没有区分意义功能的非声调语言,因而,受母语负迁移的影响,他们对声调的学习往往想当然或是不在意:在汉语学习时,在对字和词等较小单位的学习时,一般多关注的为声母韵母的拼合,没有记熟或记准它们的声调;在用汉语表述的时候,往往就出现声调的随意滥用;在对普通话四声的辨别上,由于一声是平调,三声是曲折调,区别特征比较明显,学生掌握情况尚可,但二声和四声都是调值直接高低变化的声调,有一定的相似性,虽然给学生反复强调其调值的变化的不同,但学生在实际交际时,难以在语流中迅速辨别确认并表述出二声和四声正确的调值,常常造成上述两类调类的混淆,进而产生混用。

(三)倾向于选择的学习方式

通过教师在上课过程中的观察,学生对课堂参与度一般,如要求学生进行课堂展示时,学生主动参与的情况比较少,表达的意愿度比较低,基本需要由老师点名。即便是老师点名要求他们参与课堂环节,他们仍有推三阻四让别人参与的这种举动。通过对参与汉语听说课留学生的调查,他们也普遍反映倾向于教师多提供讲授、师生问答或者是跟读诸如此类的由老师参与其中的教学模式。

被动的学习模式以受外部刺激后的机械的模仿为形式,只不过是参照在学习过程中居于引领地位的教师等提供的正确范式进行的原样呈现,大脑在此过程中以接收信息为主,改造加工信息的能力居于较次要的位置。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传统的教师主导课堂的授课模式根深蒂固,理论知识内容较庞杂,需要教师利用课堂上的大量时间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导致在课上留给学生的练习时间不足;另一方面,非洲留学生的潜意识中有通过表现自己得到别人认可或者赞美的这种诉求,接受失败的心理预期较差,如果不是十分有把握做到基本正确,一般不愿意主动在课堂上“抛头露面”;再者,学生当堂对汉语知识的掌握消化能力一般,不能积极踊跃参与到课堂环节中,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们确实对相应部分的知识内容不懂或不会。

(四)影响汉语听说学习的因素

通过跟校内其他一些承担汉语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交谈,并结合个人给非洲留学生上汉语听说课的感受,感到影响汉语课程教学计划执行的比较大的阻碍是学生的出勤。学生的迟到和缺勤现象非常普遍,基本在课堂上不可能出现全勤的状况,到了上课时间,班里只来了不足20%的学生甚至一个学生也没有来也是司空见惯的事情。虽然,留学生管理层面的老师为此三令五申并采取了种种措施,但这种出勤状况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改善。由此造成总是老师在等学生,当次课的课堂时间大大缩减,有部分学生出勤比较随意,上次课不来,这次课又来了,或者是在老师上课的过程中说要去学校相应部门或校外办理留学生的一些手续,随即就离开了教室。这样导致老师在课上要花费一定的时间给这少部分学生进行上次课内容的重温和复习,挤占了正常的教学内容,拖延了正常的教学进度。gzslib202204021951

在正常上课的过程中,能全程集中精力跟随老师的思路听讲的学生不足1/3,学生总体的上课状态也比较散漫,有随意交谈的现象,有喝饮料和吃零食的现象,也有玩手机甚至是睡觉的现象。虽然老师采取提问或者是站在其身边等方式进行提醒,但仍收效甚微。

对非洲留学生学习汉语听说课的调查结果显示,他们也普遍认为按时出勤还有上课时长是制约他们学习的主要因素。在《实用型汉语口语交际课例 : 把口语对话的课堂还给学生》这本书中也记录了一个初级汉语口语课堂的案例:上课时间到了,教室内学生本该坐满,然而按时到课的学生只有8名......此情此景并非偶然发生,大概讲课5分钟到10分钟的时间内,陆续又来了7名学生,但最终仍缺勤8名学生。此外,在这则案例中,还记录了在课堂进行过程中,部分留学生的注意力逐渐不集中的情况,有的在随意交谈,有的在塞着耳机听音乐,有的甚至已经睡着了,在课堂的下半段只有极少数学生能够认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环节当中来。[5]由此可见,在留学生的汉语课堂上,学生迟到缺勤、开小差的情况不是个案,这种情况比较普遍,也难以通过规约或批评的管理方式让这类问题得以彻底解决。

从非洲留学生的角度来讲,造成上述情况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受非洲传统时间观念影响,跟西方对时间抽象化的可量化的理解认识不一样。非洲人把时间同大自然的生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认为时间是存在于具体的事件中的,不是以数量计量的,而更多地表现为一种质量的概念。这种对时间的认知反映在对时间的利用上就体现为一种带有农业社会色彩的对时间的一种粗疏的把握。[6]所以,他们对上课具体精确的时间都不是很在意,他们的关注点更多的在于是否参与到上课的这个事件当中去。二是基于前文中对学生上课目的和动机的分析,由于他们对汉语的学习主要是为了满足受教育的目的,因此他们的学习欠缺主动性和自主性,也就是缺乏内生的动力。因而这种并非基于个人主动选择的学习往往造成兴趣不足,没有克服学习的枯燥和困难的决心和毅力。

四、适合留学生汉语听说能力提升方案探究及初步实践

(一)关于语音中声调教学效果提升的措施

一是以调类或调值为单位,进行归纳式分类教学。以往对声调的教学主要是以具体的词或语素为单位,学生对具体的声调的认知来源于零散的各个词或语素。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对同调类的具体词汇的整合式教学,如“同学”“银行”“人民”等词中的两个字均读二声,在同调类的相关字词的成组记忆和练习中,让学生不仅对具体语素或词的读音有了进一步清晰的认识,还强化了学生对该调类字词整体的辨读和认知。

二是加强对语音基本知识的强调。针对声调教学困难这个问题,要让学生从根源上了解声调变化的原理。给学生适当介绍关于音高的概念和原理,通過简易直观的物理实验对声学当中的频率进行解读,让学生了解发声体振动越快,音高越高的道理。汉语中的声调则是音高依附在声韵母拼合的基础上的一种变化形式。可以让学生感知体会自己声带振动的快慢来控制音高,进一步进行一定调值上的音高的转换和变化,完成汉语四声的发音。

三是对不同的语言单位应有不同的语音教学方法和侧重点。具体到单音节语素,应该让学生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记准其声调,这是进一步识记合成词中每个语素读音的基础;具体到词和短语,要让学生了解常见的音变现象,比如说上声的连读变调,“一、不”和“七、八”的变读,还有后缀常读轻声的这样的规律;对以上规律了解并掌握以后,上升到句子层面,可以向学生讲授“啊”的音变等知识。最终,需要把对汉语音变现象的学习成果落实到具体的言语交际过程中去,通过反复训练,达到将音节声调读准,将词、短语和句子的音变运用自如自然的水平。

四是适时适度结合类比教学。在喻江的《声调教学新教案》[7]中提到了可以以“音乐”和“感情”作为声调教学的中介物。在“音乐”方面,可以将“五度标音法”与音乐的五线谱进行类比,在五线谱上标示汉语普通话的四声,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消除对汉语四声的陌生感,有一种直观可感的认识,还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汉语语音高低起伏、抑扬顿挫的“音乐美”;在“感情”方面,将感情这种人类共通的东西作为声调类比的对象,将感觉和语气植入到对声调的学习和运用中去。具体来讲,在读一声的高平调时,想到妈妈在远处温柔的呼唤;在读二声中升调时,联想到疑问的语气;在读三声曲折调时,想到的是答应或同意的语气,同时最好辅以点头的动作;读四声全降调时,想象生气的感觉。上述类比化手段的运用主要是通过培养学生的语感加强他们对声调的理解和认识。

(二)关于汉字教学效果提升的措施

一是说明汉字的性质。要让学生了解汉字同表音的拼音文字有本质的不同。对于汉字性质的认识,学界一般界定其为表意或者是意音文字。从语素角度来看,现代汉语单音节语素占比较高,通常来说,每个方块字都直接对应单音节语素。方块汉字一方面可以见形知义,另一方面每个汉字也有自己的读音。与拼音文字所区别的是,具体汉字的读音对应的语音单位不是音素,而是一个固定的音节。把这些内容给学生讲明白,学生就不会再以其母语所对应的文字系统去衡量汉字,能了解两者是属于不同体系的文字。

二是讲清汉字的造字法。因为汉字象形的造字法比较直观,所以在汉字学习初阶,一般都是从“山”“羊”“水”等象形字与具体事物之间的对应来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但是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会发现有很多汉字其实不一定是能直接跟事物相对应的。所以,在汉字学习之初,就应向学生讲清楚除象形这种以图画的形式记录字义的方式之外,汉字还有形声、指事、会意等造字方式。在讲授汉字造字法时,有些问题需要特别引起注意,那就是:“有的字有理据,有的字没有理据,有的字有部分理据。有的在造的时候就没有理据,有的字本来有理据,在发展过程中失去理据。”[8]尤其是随着汉字字形的发展和简化,有些现代汉字形体已经不能用“六书”理论进行合理解释,这就需要学生进行大量的机械化的记忆。要让学生树立汉字学习是需要下一番苦功的理念,这是需要向没有背诵学习习惯的非洲学生特别强调的一点。gzslib202204021951

三是弄懂汉字的结构。上面说过,独体的象形字只在汉字里占据很小一部分,大多数的汉字都是合体字,而部件就是构成合体字的一种比较基础的单位。学生在学习合体字时,对其部件中的“部首”的理解是非常重要的。因为部首是表义的类聚,了解了部首的意义,就可以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地掌握一类汉字的共通意义。此外,通过对具体汉字的介绍,也需要进一步把部件拆解成笔画并告知学生。对笔画的规范书写是学生规范书写汉字的前提。

(三)提升留学生汉语学习主动性的课外措施

一是参照中国学生的人才培养体系,在课程体系之外,搭建并完善留学生培养的第二课堂体系和自我教育体系。新办留学生学历教育院校留学生教育由于刚刚起步,往往是从课程开始建设,从课堂教学开始着眼,尚未对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技能需求予以充分关注。作为课程重要延展的第二课堂在强化学生专业知识学习、激发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是对课堂的有益补充。针对学生汉语学习的主观意愿不强这个问题,结合非洲留学生开朗热情、能歌善舞的个性,可以鼓励学生组建一些社团,开展一些活动,如汉语歌曲大赛、汉语知识竞赛等,让他们在相对轻松愉悦的游戏和竞赛中找寻到漢语学习的价值和乐趣。同时,准备比赛的过程,也是他们巩固课程知识的一个很好的途径。语言是传承传递文化和文明的重要载体,要将有形化生动化的对中国文化的体验融入第二课堂当中去。其一,要让留学生了解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厚重底蕴,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孔庙、齐长城等;其二,要让留学生了解汉民族的生活习俗、饮食习俗等,可以在中国传统的节日组织留学生制作中国特色美食如饺子、元宵、粽子等,参观龙舟赛、贴春联等;其三,可以组织同中国文化相关的比赛,如汉字书写大赛、中国民族舞比赛等。让学生从喜爱中国文化开始,逐步喜欢上汉语。

如果说课程体系和第二课堂体系都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建构,那么,在自我教育体系中,学生既是主体也是主导。自我教育体系除了要完成自我德育的重要任务之外,学生对自我发展目标的定位而进行的自我认知、自我评价、自主探寻、资质获得等等也属于该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作为调查对象的非洲留学生对汉语学习的功用性比较关注,汉语相关资质考试的认定如通过HSK、BCT等汉语水平或能力考试可以有助于他们申请来华留学生奖学金,申领“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证”或是获取中资企业的工作机会。为此,学生可以给自己设立考取相应汉语资质证书的目标,进而开展相应系统的、目的明确的汉语学习。

二是设立奖惩机制,激励留学生学好汉语。会同留学生管理的相应职能部门,结合课程过程性考核实施方案,探索并逐渐建立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留学生学业奖惩机制,将学生平时在学业上的表现量化数据化。如对留学生的汉语听说课堂进行严格的考勤,对遵守纪律、按时出勤的学生,予以一定赋分;对参加由校内各级单位组织的与汉语学习有关的比赛竞赛中的获奖予以一定赋分;对通过HSK等汉语水平考试相应等级的学生予以一定赋分,等等。相应赋分进行累计,可作为奖学金评定时的参考依据。

三是联合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和留学生所在学院,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创造更多的汉语学习的机会。如建议图书馆多引进适合留学生汉语程度的汉语学习书籍,建议留学生所在学院设立汉语角,举办汉语沙龙,通过学校招募“汉语帮学志愿者”等,为留学生提供充足的课外汉语学习资料,为其提供在课外用汉语交流的场域。

四是进一步密切师生交流。现阶段,该校留学生的汉语授课教师全部为非留学生所在学院教师,在课外,汉语教师同留学生接触的机会较少。要进一步通过线上和线下两个渠道,利用好网络通信工具,在自身允许的情况下,向留学生公开自己的办公室和联系方式,充分做好为留学生的汉语学习解惑答疑的工作。在一些重要的节庆场合,同留学生们互致问候,表达老师对其的关心和爱护。留学生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对陌生的国家、陌生的语言和陌生的文化难免会有不适应的情况,加强与留学生在课下的交流,一方面可以让他们尽快消除隔阂感,融洽师生关系,强化对汉语课程的认可程度,另一方面,也可以为他们切实解决在汉语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促进他们汉语水平的提升。

(四)关于对教学模式改进的思考

一是对教学资料的选择和搭配。当下选择的教材为汉语听说教材,其体例是以话题来编排内容,虽然这样有益于交际层面训练的集中性,但也由此造成一些专项知识训练的离散性。比如说,某具体课中出现的词汇都是围绕着如家庭成员、职业、购物这样的交际话题展开的,是偏重于语用层面的,不能以语言要素如语音系统、汉字系统中的具体层面或单位进行整合,由此,就需要教师选择配套语音或汉字教学的专门教程或教师自行对相应的分散知识点进行整合。除此之外,在教学资料的选择上,还需要注重同其他汉语课程如汉语读写课的老师加强沟通,最好选用同一系列的教材,有益于学习进度的同步。这样,才能将学生在汉语学习中接触到的零散的点进行串联,使汉语学习形成系统性和条理性。

二是教学方法的优化。语言的输出要以较好的听辨能力为基础。应采取以听为主,听读结合、听说结合、听写结合的综合教学方法。“说”是对语言的一种实际运用,是基于学生对语言的一定了解,才能进行的输出的步骤。因而提高“说”的能力,必须从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齐下功夫。由此可见,听说能力的提升,需要涵盖渗透语言本体的各个要素和语用的各个层面,是一种综合素养和技能的培养和训练。鉴于听说训练的这种特点,就需要结合大量的练习来巩固熟悉、强化拓展。但现在的情况是,学生课下怠于复习,课上参与互动较少,造成了训练的时和量都不能保证,远低于基本要求。所以必须要选择契合汉语听说课程以及教学实际情况的教法。通过比对发现,“认知法”是一种比较契合最终达到“实际而又全面地运用外语的目的”的教学法,它的基本原则可以描述为:(1)以学习者为中心,以自学为主;(2)以规则掌握为前提,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和练习;(3)全面练习,即“听”“说”“读”“写”样样精通;(4)借助母语;(5)有针对性地分析错误并作出相应指导;(6)教学情境的营造充分利用电化技术和手段。将“认知法”贯穿到汉语听说教学中,应按“语言理解——语言能力培养——语言运用”的思路来改造优化教学环节:首先,在语言理解层面,教师要对语言规则进行必要的介绍分析,但更多地应是注重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并理解语言的规则,这就需要通过对大量相同结构的语言素材进行举例,让学生进行归纳提炼。如让学生通过对“跑得快”“跳得高”“看得远”等结构的观察,可以得出“动词+得+形容词”这样的结构,进而进一步让学生分析上述短语中形容词对动词所起的作用,发现上述形容词分别补充说明了相关动作的速度、高度和所及距离等,进一步启发学生理解“补语”这个概念。在语言能力培养阶段,可以通过听觉、视觉、动作等手段对所学知识进行界定、识别、反馈、判断或选择等,对新习得的具体内容进行巩固。如学生学习了“十位以上的确数+几”的这种表示概数的方式,就让学生判断如果说“她三十几岁”,那么她有可能是35岁还是28岁,也就是让其确定“几”是表示“多于”还是“少于”的概念。在语言运用阶段,要求学生必须通过所习得语言的交际实践来锻炼真实的交际能力,这就需要在课堂上尽可能给学生留出讨论或交谈的时间,在课下布置好涉及交际层面的作业。无论是课堂交际练习或者是课下的交际作业,一定要让学生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如果是私下的交谈,学生很有可能就转换了话题或者是用自己的母语交谈,这样就起不到真正训练的效果。需要注意的是,在将“认知法”贯彻到教学的过程当中的时候,应缩减学生集中做书面习题的时间,可以用个别问答、小组展示等方式让学生对所学成果进行反馈。因为“题海战术”会让学生产生疲乏和厌倦,应采取能够吸引其注意力的或是引起其重视的方式来对其进行训练。gzslib202204021952

三是将汉语教学与专业教学相融合。因该校的留学生都是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于其个人而言,汉语学习的作用除了能给他们提供在中国生活的便利之外,他们最关心的就是汉语学习能否促进他们的专业学习。但由于他们都是汉语零基础的留学生,初阶的二语教学一般都是从生活情境中的语言教学开始的,涉及具体学科领域的汉语学习势必要在他们具备一定的汉语基础的前提下才能开展。因而,可以从生活情境的汉语教学中挖掘能与他们专业相结合的元素来进行强化,比如说购物的场景中,对人民币单位的认识,对汉语数字单位的认识,又比如说旅游的场景中,对不同国家的汉语名称的学习,这些都与他们的所学专业有着丝丝缕缕的关联。甚至可以直接在学习这些内容的过程中,强调如果学生后续与中国企业有贸易往来,要注意理解中国“万元”的这级常用货币计量单位。这样,就会让学生认为汉语的学习对于他们个人未来事业的发展是有用处的,是有价值的,就会一点点地激发他们汉语学习的内在动力。

留学生汉语听说能力的提升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的工作,要基于新办留学生学历教育高校的现状,对留学生在汉语听说学习的过程中之所以处于被动地位以及教学效果欠佳的具体原因进行全面摸排和分析,要搞清学生的关切点和困难点,聚焦他们的关切,解决他们的困难。在对学情进行研判分析和对教法进行改革优化的过程中,如果不能注重挖掘并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成效往往只能是暂时的,进度往往只能是滞缓或者是倒退的。因而,教师更多地应是在前面指引启迪,而非是在后面督促逼迫。要结合“认知法”在汉语听说教学中的逐步实施和推广,进一步探索既能把汉语基本理论知识和规律讲解到位,又能让学生易于接受理解,并最终乐于在现实中运用的一套合理的教学方案。

參考文献:

[1]李会转.大学生功利性学习调查与危机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3):37-39.

[2]吕必松.关于语言教学的若干问题[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5(4):35-47.

[3]Oxford,R.F.&Shearin.J.Language learning motivation :expanding the oretical framework[J].Modern Language Journal,78(1994): 12-28.

[4]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六版上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146.

[5]田甜.实用型汉语口语交际课例:把口语对话的课堂还给学生[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21.

[6]张宏明.非洲传统时间观念[J].西亚非洲,2004(6):40.

[7]喻江.声调教学新教案[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1):77-81.

[8]苏培成. 现代汉字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81.

[9]徐子亮,吴仁甫.实用对外汉语教学法[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32-33.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