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构建师生互动科研平台机制 长效推进学风建设

时间:2024-05-07

曹晨 柴玲

[摘 要] 加强师生科研互动、强化大学生科研能力,是创新学风建设模式的新形式,也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本文在分析高校学风建设现状、科研互动对学风建设的必要性、基于实例的师生科研互动现状的基础上,探索从师生科研互动服务平台、师生互动科研制度、转化科研技术成果等方面构建师生互动科研平台机制,以期长效推进学风建设。

[关键词] 师生互动;科研平台;学风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0) 07-0058-03

高校在人才的教育和培养过程中,需要共同推进教学与科研的发展。龙岩学院的人才培养以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在推进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办学的同时,突出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注重培养技能型、创新型人才,重点发展学生应用能力与研究能力。高校学风建设是高校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也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有力支撑。鼓励师生互动科研,有助于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科研促学风。本文通过分析龙岩学院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师生科研互动现状调查,初步探讨构建师生互动科研平台机制,长效推进学风建设。

一 高校学风建设现状

近年来,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河北体育学院等高校因学生未修满学分或旷课而被退学。高校学生进入大学校园后,学习压力的减轻和新的人生阶段奋斗目标的迷茫使得学习目标不明确、高考填志愿时对专业的不了解及学习过程中的专业认识欠缺导致对专业兴趣不高、自律不严;投机心理导致的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方法不当等原因而产生的迟到、旷课、沉迷网络、考试作弊等现象已屡见不鲜。同时,高校教师的教学风格也影响着学风建设,放任式的教学管理、灌输式的教学课堂、单一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师繁重的科研任务,“教学凭良心,科研用真心”的教育现状导致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障,学习效果低效,学生学习积极性减弱,学风建设步履维艰。

二 师生互动科研对高校学风建设的必要性

学校及二级学院切实有效的为学生提供参加科研工作的实践创新平台,引导学生将所学的专业知识与发散创新思维、提高专业实践、促进团队协作等综合素养结合,从而将学、思、践、悟融合为一。

(一)培养综合能力,夯实学风建设基础

鼓励师生互动科研工作,完善科研工作机制,让学生能在科研工作中学以致用,发散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通过参加科研工作锤炼学生严谨务实、探索创新、坚持自律的精神品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思维。将生硬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科研创新成果,让学生在参与科研活动中增长知识、增长才干,拓宽高校学生自身能力发展的空间,成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综合型人才。[1]

(二)挖掘专业兴趣,内化学风建设内容

部分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缺乏正确全面的认知,专业兴趣不强,“不断增强学生在专业方面的学习兴趣、学习自主性和学习持久性,是高校学风建设的核心内容。”[2]高校学生在参与教师科研的过程中,既能掌握基础理论知识,也扩展了专业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既能深化专业认知,也能激发专业学习兴趣,从而激发学习热情、明确学习目标、改进学习方法,更好地促进优良学风建设。

(三)以科研促竞赛,丰富学风建设模式

当前高校传统的学风建设存在理论说教、脱离实际、流于形式等弊端。高校师生科研互动,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搭建以科研探索为专业特色的第二课堂平台,鼓励大学生参加电子技能竞赛、机械设计大赛、数控大赛等专业技能竞赛。以科研、竞赛的方式丰富大学生学风教育模式,拓宽学习途径,从中获得专业成就感,促进优良学风建设良性循环,进而深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三 基于实例的师生科研互动现状分析

(一)龙岩学院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师生互动科研现状问卷调查分析

1 问卷调查方法和样本基本信息分析

本次调研报告通过分层随机抽样法抽取龙岩学院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2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调查时间2019年10月12日至2019年10月14日,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问卷198 份,回收率99%,最终有效问卷186份,有效回收率为94%。问卷主要涉及师生互动科研的动因、途径、形式、个人影响、未参加科研活动原因、提高科研參与率的方法等。在此次调查中,参与调查的大四学生略多于其他年级学生,参与人数占总人数的28.5%。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与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参与人数较多,分别占总人数的28.5%与20.4%。

2 师生互动科研现状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物机院未参加任何形式科研活动的学生占36%,科研参与度属于中等水平,其中大三、大四学生的科研参与度显著高于大一、大二学生,参与教师主持的科研项目占30.1%。师生互动科研的途径以竞赛报名为主,其次是主动咨询教师参与科研,而教师主动找学生进行科研探究的比例仅占6.5%,表示没有报名渠道的学生占16.1%。

表1中,“提升专业实践能力”“个人兴趣”是绝大多数物机院学生参与教师科研的动因。表2中,阻碍学生参与教师科研的最大动因是“没有尝试的机会”“自身能力不足”。对于如何提高参与教师科研率,表3显示,缺乏完善的制度与平台是学生认为需要学校改进的地方。

(二)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师生互动科研工作环境的SWOT分析

优势(S):一是平台学科基础扎实。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共有机械工程系、电气工程系、电子工程系、物理系4个专业系部,其中机械工程学科为省级重点学科。物机院拥有福建省专用车行业技术开发基地、现代加工与机器人应用技术、福建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等8个省级平台;与校外二十多家企业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也与龙岩市三个专用机械装备的大型企业(龙工、龙净、福龙马)形成紧密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合作模式;二是师资力量优势明显。物机院现有专任教师72人,教授9人,副教授25人,博士21人。拥有国务院政府津贴享受者1人,福建省高校新世纪优秀人才资助计划人选2人,福建省高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培育计划人才2人,省级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龙岩市名师4人。并聘请10余名企业高级工程师担任兼职教师;三是实践创新成果突出。物机院重在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鼓励引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和教师科研项目,成绩显著,学科竞赛累积获奖项目161项,其中国家级19项,省级一等奖40项。师生共同授权发明专利12项,实用新型专利76项。

劣势(W):龙岩学院是一所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国家科研帮扶力度、师生接触到的科研平台、掌握的科研前沿信息与重点高校相比差距较大,对课题的最新动态了解有限且在参与上存在很大的局限性;科研导师在引导上存在不足;物机院学生科研基础、综合素质及参与科研工作的内部动机不够。根据抽样调查及院内统计,物机院师生互动科研工作的比率不高,表现在对教师科研项目并不了解、缺少参加教师科研活动的渠道、学生自身综合能力不高等,以上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师生互动科研工作。

机会(O):创新型人才是国家发展希望所在,高校关注学生科研,培养创新型人才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智力支撑。国家、社会、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也要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以加快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3]。因此不断加强对高校学生科研工作的支持,如挑战杯、“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创新大赛等活动,为高校学生科研工作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挑战(T):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功利主义侵蚀大学生思想,部分师生互动科研工作是为了综合测评加分,获得报酬,学习目的的功利化直接影响教育效果;部分师生互动科研的内在动力与科研精神、科研兴趣无法长期坚持,教师投入到科研的时间精力有限,能让学生参与的科研项目工作有限,师生双方的自身局限加剧学生科研工作的困境。同时,高校学生就业的压力往往将学生推向单纯寻找工作,无暇、无心专注于学生科研工作,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给物机院学生科研工作发展带来了挑战。[4]

四 构建师生互动科研机制的思考

(一)构建学生科研服务平台,营造良好的学风环境

学校及学院各组织各部门要互相协调配合,将有利于学生科研工作的资源充分利用。如易班、慕课、学生科技网、联盟在线、图书馆云阅读等网络学习平台;校企合作基地、科技三下乡基地、创新创业基地等产学研平台;邀请国内外名校专家开展学术讲座、校内专家科研讲座、学术科技会议等科研讲座平台;专项科研基金、竞赛资助、社会实践调研活动资助等科研资助平台。同时教师主动带领学生参与科研工作,以教师牵头带动学生科研热情,层层扩展,进而逐渐影响学生科研氛围;学生作为参与科研活动的主体,在主观上要有科研探索欲望,通过組建学生科研小组,鼓励学生在组内资源共享,交流讨论,促进科研素养和能力的养成。通过多平台、多层次建设,让学生在浓厚的学术氛围中学习,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感受学术魅力,积极参与科研活动。

(二)完善学生科研制度机制,塑造科学的管理环境

师生互动科研活动的制度体系不够完善,对学生报名方式及渠道、参与科研的学生资格、科研导师资格、科研项目选择、科研经费来源、学生科研过程中的考察、学生中途退出科研工作的惩罚措施、科研导师工作量和奖酬金、学生参与科研工作的奖励措施、院系各部门配合等问题需要做出具体的规定和执行。在工作开展过程中,要完善师生互动科研制度机制,塑造科学的管理环境,以保证学生有序化、规范化地参与教师科研活动,减少资源浪费;明确教师和学生的权利与义务,防止管理的任意性;增强学生科研兴趣和教师科研热情,调动师生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转化学生科研技术成果,加快推广应用

高校是科研成果的供给主体,企业是科研成果转化和推广的重要主体。科技成果转化是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关键,近年来物机院为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与龙净环保、龙马环卫等企业共同举办多场创新竞赛,师生共同发明多项科研成果与专利,旨在解决企业技术难题,但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科研成果只有在社会生产实践中接受检验,才能逐步准确化、科学化。[5]转化学生科研技术成果,加快推广应用,为学院科研开拓资金供应渠道,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吕静.以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 促高职院校学风建设[J].河南科技,2014(01):258-259.

[2]蒋继锋.景婷.以学生科研能力培养为导向促进地方医学院校学风建设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9(35):23-24.

[3]深化创新创业教育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N] .人民日报,2019-10-16.

[4]李百华.吕科建.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大学生科研工作框架的构建[J].教育教学论坛,2013(38):4.

[5]韩涛.加快高校学生工作科研化进程的思考[J].科技信息,2014(02):265.

(责任编辑: 姜海晶)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