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1+1”教学模式改革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实践研究

时间:2024-05-07

李雅琪 王涛 沈沛汝

[摘 要] 当前高校心理健康课程体系存在着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学生的参与性与评价性相对较低,本文通过重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内容,研究了“1+1”教学模式改革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作用,并分别选取我校3206名高校大学生作为被试进行实验。结果显示,“1+1”式教学能够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1+1”式教学效果明显好于传统式教学效果。

[关键词] “1+1”教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獻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9) 06-0088-02

2011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通知》,文件中教育部明确指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为一体的公共课程”,并对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做了重要指示。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许多高校只注重了公共心理学课程的知识传授,在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方面大多力不从心,有时甚至被忽略,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常常事倍功半。另外,在课程设计方面,各高校依然沿袭“授—受”教学模式和讲授法,课程内容偏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忽视实用技能和学生自我维护心理健康能力的培养,尤其是面对学生的体验感悟和调适技能等方面培训不足。本课题为解决心理健康教育中理论与能力培养的割裂,进行了“1+1”教学模式改革,经过一年多的实践研究,收到较好效果。

一 “1+1”教学模式的内涵

“1+1”教学模式,简单讲就是“理论+实践”,即,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讲授原有的心理基础理论外,加大了心理体验的教学分量,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各占心理健康课程的约50%。实践内容主要突出学生的心理体验。实践内容对应理论部分的章节,增加心理超市(含心理测试、问卷调查等)、案例导读、课外拓展以及心理训练营等实操内容,目的是增加学生体验感、带入感、新鲜感以及群体的互动,教会学生领会、体悟以及自主构建自己的心理系统。为了统一标准和明确目的,我们还专门编写了实践教学操作手册。

“1+1”式教学既重视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也遵循学生体验的原则,倡导参与式教学,更多地让学生去参与、去体验、去感悟、去积极主动关心自己的心理发展。教学内容的改变,必然带来教学方法的改革,我们摒弃了传统心理健康课程的单一的理论授课方式,在课程讲解中采用体验式、自助式的教学方法,将大量的心理体验活动引入课堂,例如,在课堂上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同伴教育、心理拓展训练、心理游戏、心理情景剧等教学活动。学生普遍反映知识领会深刻了、课堂趣味增加了、自我心理调适能力提高了。本文旨在通过一些量化的数据,客观地分析“1+1”式教学模式改革引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后,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哪些质和量的影响。

二 研究方法

1 被试。我校2017级大一新生3206名,随机分成两组人数各半,一组为实验组,另外一组为对照组进行实验1。在实验1的3206名新生中随机抽取400名被试,随机分成两组人数各半,一组为实验组,另外一组为对照组进行实验2。

两组实验中,实验组被试都采用“1+1”式教学授课方式,对照组被试都采用传统的单一理论知识授课方式。

2 研究工具。“心理健康症状自评量表(SCL-90)”“柯克帕特里克培训效果评估模型”。

3 研究程序。 实验1:先用SCL-90对3206名被试进行前测,之后实验组被试开展“1+1”式教学,对照组被试开展传统式教学。心理健康课程结束后,再用SCL-90对这3206名被试进行后测。实验2:根据“柯克帕特里克培训效果评估模型”,课程结束后对400名被试就“1+1”式教学效果与传统式教学效果进行评估。

4 统计方法。采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三 研究结果

实验1:3206名被试SCL-90量表前后测结果(见表1)。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心理健康课程开课前,两组在9个因子上差异性检验均不显著((P>0.05);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结束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和恐怖5个因子上差异显著(P<0.01),说明“1+1”式教学可以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实验2:400名被试,实验组施行“1+1”式教学,对照组继续施行传统单一理论教学,实验结束后,利用“柯克帕特里克培训效果评估模型”,分别在反应层面、学习层面、反应层面以及结果层面四个层次对“1+1”式教学效果与传统式教学效果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差异性检验结果如表2.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1+1”式教学效果与传统式教学效果在学习层面和行为层面在0.05水平上差异显著,且在反应层面与结果层面在0.01水平上差异显著,说明了“1+1”式教学效果要明显高于传统式教学效果,达到了预期目的。

四 结论

(一)“1+1”教学模式可以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1+1”式教学体系下的心理健康课程不同于传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它更强调通过不同途径将所学到的理论和实践内化为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理论知识将学生”引进来”,使学生正确了解心理健康基本知识;实践部分将学生“送出去”,重视学生的心理体验和行为养成,挖掘学生主动性潜质,培养学生积极人格,提高大学生公共心理学课程的实效性。“多项研究表明,参与程度高、内心体验深刻的教育形式才能使心理健康获得真正的实效”[1],“1+1”式教学体系正是契合了这一点,不仅看重学生的理论学习,也看重学生的内心体验,通过理论和实践两种模式的授课,将学生所学的心理学知识内化为实际行为,以理论为前提,以实践为检验,将大学现实生活中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几个关键因素设置成相应教学情境,通过学生的感悟、体验,提高大学生实际解决心理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自助、自评、自愈,真正意义上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二)“1+1”式教学模式可以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

“1+1”式教学模式丰富了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方法,它保留了传统的一对一理论授课,也加入了互动式、体验式、参与式等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通过情感体验、交往互动、反思领悟与行为训练,实现认识提高、反思建构、行为固化的统一,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传统的心理健康课程理论教授占很大比重,教学模式也是教师说占主导地位,学生参与性不高,课堂反馈效果也较差,教师不能及时地了解到学生心理学知识的掌握程度。“1+1”式教学体系加入了实践环节,在整个实践中,学生占主导,教师只是起到指导的作用。实践环节中,要求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情境中,“通过体验、感悟达到心理学理论知识的情感共鸣和行为训练”[2],学生在整个过程中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心灵的成长。

总之,我们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应该承载传播理论知识、加强心理体验、注重实践教学的功能,为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将积极推行“1+1”式教学内容改革与实践,并使之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倪海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验式教学的实践探索[J].沪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6.

[2]唐华丽.体验式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作用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50):123.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