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大学生基层就业素质养成过程中的误区

时间:2024-05-07

陈小志 吴琼 王建胜 高国金 傅琼

[摘 要] 深入贯彻十九大精神,坚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必须大力促进大学生基层就业。目前大学生基层就业素质养成过程不免陷入一些误区,从而影响到其基层就业选择意愿或基层就业成效。诸如学科设置、实践经验、学历、就业意愿、价值观、保障机制、信息是否对称、文化建设等方面存在的误区,必然影响到大学生基层就业素质的养成,影响到其今后基层就业的质量。关于误区,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及大学生个人都应积极面对,加以积极改变,必然有利于提升大学生基层就业素质及其成效。

[关键词] 大学生;基层就业素质;养成;误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9) 04-0007-03

大学生基层就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趋势,这点毋庸置疑。古人曾说:“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基层就业素质养成非常重要,需借助于多方面要素的合力,包括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及大学生个人等,而这种合力形成过程中一些因素的干扰必然使其容易走入一定的误区。

一 学科设置不合理,实践经验缺乏

高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往往对学科设置及大学生实践经验培育重视程度不够。在“您认为大学期间学校的就业指导服务效果如何?”调查问卷问项上,选择“很好”和“较好”的总计为41.90%,说明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必须要加强。目前依然存在学科专业设置和课程教学脱离大学生基层就业的实际状况,而且面向基层的实践经验培育也确实一直未能得到充分的重视,院系具体的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中对基层就业的导向也不够明确,这些因素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大学毕业生基层就业养成及其成效,必须加以改革。

高等院校及职业院校的学科设置应以经济社会发展所需为主,同时,也应加大力度促进院校与社会的有效融合,尤其与相关企业的校企结合非常必要。比如,职业教育上,应将专业教育与实践经验充分结合,每一个知识点、每一个创新点都能在实践中得到理解消化和探索,这不仅仅可以激发学生对知识学习的热情,且能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为其将来在实际工作中有所创新甚至重大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将创业培训向校园延伸,创新开发质量高、特色鲜明、针对性强的培训实训课程;落实创业担保贷款、一次性创业补贴等政策,引入各类社会资本,多渠道助力毕业生创业创新;推动公共就业创业服务机构、创业孵化基地向毕业生开放,充实完善专家指导团队,为毕业生创业提供咨询辅导、项目孵化、场地支持等全要素服务,这些政策措施的实施和到位非常重要,一方面可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可增强大学生顺利就业实现自我价值的信心。

二 学历门槛效应明显,基层就业意愿差异大

高凯通过对北京市67所高校抽样调查数据的研究发现:基层就业期望和实际基层就业的影响因素具有较大差异,学历水平对于基层就业期望具有明显的“门槛效应”,985及211高校的大学毕业生往往就业期望值很高,投入基层岗位就业的意愿相对普通高校及高职院校毕业生而言小得多,同时应看到,党员学生和非党员学生对于基层就业的意愿也有很大差异,学生党员基层就业的意愿及行动力相对而言强得多。经过访谈得知,专科学历大学毕业生、职业院校大学毕业生选择基层就业的意愿要强烈很多,这也意味着今后国家高等教育极有可能走向职业教育为主、普通高等教育为辅的局面,以期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培育越来越多的实用性人才。家庭及大学生个人在职业选择上也应充分考虑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所需,既要通过学习获得一定的学历,也应从大局出发具备一定的基层就业意愿,积极培育适应基层就业的素质,以期将来基层就业中做到有张有弛,从而才能在基层岗位上做出贡献。

如期做到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迈进,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最大潜力和后劲依旧在农村,实施乡村振兴的战略,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必然选择,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不少高校毕业生选择做农民,成为新时代新型农民队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不以自身学历为骄傲,踏实于农村基层建设和发展的就业意愿是非常值得提倡和弘扬的。在“您对大学生基层就业了解吗?”问项上,选择“很了解”和“了解”的仅有14.79%,说明大部分高校毕业生对基层就业了解不充分,甚至现实中不少高等院校大学生对自身定位很高,如其在基层就业就会感觉自身才能被低估、學历学位被他人小看,极易产生心理落差,这种基层就业意愿不强,自身基层就业素质又不高,对基层就业又不甚了解的高校毕业生往往难以在基层就业岗位中有所作为。要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就需大学生在深入贯彻十九大精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下,积极投入到新时代农村基层建设发展进程中,扎实了解农村工作实际,大胆创新,才能促进乡村的持续健康发展。

三 价值观存在误区,基层就业胜任力不足

有学者针对大学生基层就业选择价值取向做过问卷调查,结果为:在“您是否愿意到基层就业”问项中,有63.6%大学生持否定态度;在“当您求职不理想时”上,选择“坚持原有求职标准”为43.1%,可见很多学生均不愿降低求职要求;在“您认为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原因是”问项中,22.4%的同学选择“为公务员晋升奠定基础”选项,“乐于基层工作”的仅含8.9%;在“您认为理想的工作是”时,选“经济收入高”“发展前景好”和“社会地位高”总比例为70.1%。该学者的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基层就业价值选择存在误区。冯东等对近50名基层就业岗位上的大学毕业生工作状况也做过访谈,主要涉及工作完成成效及其工作能力等方面,他也认为高校毕业生在价值观上存在误区,并指出高校毕业生在基层就业岗位上的胜任力不足,对“三农”方面的知识了解不够,实践经验也不足,从而影响到高校毕业生在基层就业岗位中的工作成绩。彭海霞从教育政策的价值分析方面从价值的选择、价值的合法性与价值的有效性三个角度对高校毕业生的基层就业优惠政策开展其价值分析,其结论显示基层就业的优惠政策顺应了社会发展,有利于促进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彰显了国家有志于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这一困境的决心,同时也尊重了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及其选择基层就业岗位的价值选择,其价值实现上的合法性及有效性明显。

针对大学生对基层就业的选择的研究,不能忽略其对就业形势的判断。在“您认为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如何?”问项上,选择“很好”和“较好”总计为15.29%,说明高校毕业生大多均认为就业形势严峻,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即为其价值选择模糊,甚至认为基层就业岗位难以实现其自身价值。高等院校毕业生,包括高职院校毕业生必须坚持为国家各行各业做贡献的价值选择,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科学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在国家相关优惠政策指引下,积极培育自身基层就业素质,增强基层就业胜任力,才能在普通、平凡甚至艰苦的基层就业岗位上实现其自身的价值。

四 保障机制不健全,就业市场信息不对称

张艳艳对某基层项目进行了调查,该项目由呼伦贝尔市X旗实施,其认为基层就业上保障机制不够健全,管理上规范化有待提升,基础设施上较为匮乏,基层环境上需加强,部分大学毕业生迫于保障机制不健全、不完善的现状而不得不选择去基层岗位就业。其实,国家和政府已认识到这些弊端,中央及地方的基层就业方面政策已陆续出台,有力地提升了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占比,但中小企业基础依然较为薄弱、没有有利优势、保障体系较为薄弱,难以招聘到符合需求的大学毕业生,而且劳动力就业市场信息方面的不对称易影响其资源配置的效率。目前,有的地方制定政策已注重向基层倾斜,但吸引力不强、落实不到位等问题客观上依然存在;应建立健全“越往基层,越是艰苦,待遇越高”的保障激励机制,使基层真正成为培养锻炼干部的摇篮。

高校毕业生往往缺乏必备的实践经验,而用人单位往往又需要拥有一定丰富实践经验的毕业生,这影响到很多毕业生顺利就业,为求其次,不少毕业生才会选择去基层就业岗位就业,以谋求生存。地方基层就业政策力度往往不够,在劳动力就业市场信息方面及时性和有效性不够,没有建立起一对一就业帮扶的意识。这种一对一就业服务不仅仅包括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也包括已在工作岗位上工作的毕业生,只有及时急其所急,保障其始终处于就业岗位中,才可称之为顺利就业,同时也应鼓励在事业上发展顺利的高校毕业生参与到帮扶未就业毕业生工作之中。国家及地方政府只要不断完善保障机制,不断完善就业市场信息提供机制,必然有助于选择基层就业高校毕业生的良性发展。大学生就业的信息资源是高校开展就业指导、就业研究和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服务等工作的基础和保障。在“您愿意自主创业吗”问项上,选择“非常愿意”和“愿意”的达58.99%,说明很多高校毕业生期望通过自主创业达到就业目的以实现自身价值,但不知如何创业,也无法充分获取相关市场信息,造成自主创业无法进行或受挫。甚至有的高校毕业生游离于经济社会的边缘,如其一直没有收入来源,必然形成社会隐患,导致一些本可预防的刑事犯罪案件发生。如,本科毕业生王勋一直无业,遂产生入室抢劫念头,闯入西安一小区人家,抢劫并杀害其所在居室全家的案件令人痛心,最小受害者仅出生45天。人社部强调,2018年各地要加强就业市场供需衔接和精准帮扶,指导帮助毕业生理性择业、积极就业、爱岗敬业,运用“互联网+”技术推进就业信息跨区域互通共享,推动地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与所在地高校开展就业信息服务对接,落实精细化帮扶措施。

五 文化建设存在误区,人才流失较为严重

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大学生个人在文化建设上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国家弘扬文化建设还需要加大力度,应落实到各地方专门部门和专门岗位负责,将文化建设触角延伸到每一个普通家庭,并应进行有效督查。社区文化建设不够丰富、企业文化建设也大多较为死板,很多家庭文化建设不重视,大学生个人真正重视自身综合文化素养提升的也不多,甚至存在文化建设缺失现象。如,不少中小企业不重视文化建设,对员工价值创造、评价及分配就难以实现公正、公开、公平地衡量,员工忠诚度、归属感、满意度就会降低,就易导致人才流失及人才断层的现象出现。

在“您认为国家、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大学生个人、用人单位形成合力,通过各项有力措施鼓励大学生基层就业能否实现大学毕业生百分之百就业?”问项上,选择“能”的仅有36.84%;在“您家人会赞成您到基层岗位就业吗?”问项上,选择“非常赞成”和“赞成”的也只有46.78%。这其中重要原因就包括文化建设的不到位,综合文化素养不高不利于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素养的养成,就会影响到其对基层就业岗位的选择,也就难以实现其百分之百就业。文化建设存在的误区,必须引起充分重视,只有高校毕业生具备较高的综合文化素养,才利于基层各行各业的长远发展。

如上论述,大学生要适应基层就业工作环境,并能自主地在基層就业岗位上发挥出应有作用和价值,就必须具备优良的基层就业素质。大学生基层就业素质养成过程中往往存在一些误区,必须引起重视。只有持之以恒地逐步消除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素质养成中的误区,真正形成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和大学生个人之间的巨大合力,才能有助于有志于选择基层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在平凡甚至艰苦的基层就业岗位上发光发热。

参考文献:

[1]房欲飞.影响大学生基层就业的关键问题——基于实证的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2(21).

[2]高凯,任嘉庆,蒋承.基层就业期望与落实情况对比研究——以北京市大学生为例[J].中国青年研究,2014(5).

[3]白玲.试论大学生基层就业中的认知失调现象[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7(11).

[4]曾献辉,罗斌,龚利明.师范类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素质研究——以赣南师范学院为例[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6).

[5]冯东,赵远博.论高校毕业生在基层就业胜任力不足的原因[J].继续教育研究,2012(7).

[6]彭海霞.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优惠政策的价值分析[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6(3).

[7]张艳艳.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情况调查与分析--以呼伦贝尔市X地为例[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4.

[8]叶心宇.中小企业人才瓶颈与大学生就业困境分析——基于可雇佣性视角的解构[J].企业经济,2014(2).

[9]方波.安徽高校大学生就业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共建研究[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18(1).

[责任编辑:王义祥]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